《見識》讀書筆記 1/4
新年第一天,終于翻開了偶像吳軍博士的新書《見識》,有一種特別的儀式感。
這是本什么樣的書呢,首先不是《這才是心理學》這樣邏輯嚴謹的概念解剖,也不是《零秒思考》這樣具有可操作行的致用類書籍。
對我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是一系列的思維框架,雖然不直接解決問題,但讓我們給自己的思維設置錨點。
吳軍博士是我眼中標準的人生贏家,他的人生觀是最吸引我的,所以從第七章開始閱讀。
幸福感公式
首先,是一個基石框架。
幸福感的本源只有兩個--基因的傳承和影響力
這個公式是:幸福感 = 基因傳承 + 影響力。
這個觀點來自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以此來推論的話,基因的傳承是不可抗力的使命,要主動增加幸福感,我們的作為要落在影響力上。
為了解釋影響力,吳軍老師舉了莫扎特和牛頓的例子,他講到:
我們要認認真真做好認為有意義的事,讓很多人的生活或生命體驗會因我們曾經的工作成果而發生改變。
有人可能會質疑,這些都是大人物做的,和小人物無關吧。但我覺得邏輯弄反了,這種思考方式才是成為大人物的原因。這是個非常具有指導性的決策原則,當我們面對短期利益和影響力的選擇時,也許能讓自己更堅定點。
我記得賦能班結業時和幫主吃飯,當時有提問:拆書幫作為一個線下社群能發展這么快的原因是什么。幫主的解釋讓我很動容,他說沒有想過如何把社團做好這個問題,他想的是如何很認真的一個又一個建設能幫助到他人的分舵組織而已。
思考框架是思考之上的思考,說起來很容易,但真正去做背后需要巨大的信念力量。我想吳軍老師給我帶來了力量。
如何提升階層
答案看起來特別簡單:
- 不抱怨社會不公平
- 付出足夠的努力
- 把注意力放到最該關注的事上
這是古希臘流傳下來的“斯多葛主義”,在得到的專欄老師里,萬維鋼和何帆是反復講到“斯多葛主義”精神的,今天看到了吳軍老師的引用。
不公平是個事實,無法影響的我們要接受。努力和專注才是我們可以影響的,要傾注注意。這背后是理性的支撐,因為我們感性給出的反應恰恰相反。
公司里通常會有一定的人員流動,作為管理者,骨干的流失一直是個另我非常焦慮的問題,我甚至會去同業打探情報,也會去抱怨公司在留人制度上的不給力。現在反思,這件事并不在我的影響圈,投入再多也是毫無意義的。我的注意力應該投注在自己能影響的事上,對人員進行培養和指導,讓自己和團隊發揮出更大的能力,這才能讓我更上一個臺階。
我一直標榜自己很理性,但那只是在小處,這條原則把我引向了大處。
如何做好子女教育
孩子是放大的自己,你的壞習慣孩子會很快學會,所以我們要:
- 大氣、開朗、不斤斤計較
- 愿意嘗試,接受新事物
這是《終身成長》中講的成長型心智,教孩子到底要教什么,現在時代發展這么快,我們所掌握的那些知識、方法,對孩子真的還有用么?吳軍老師給出的答案是傳授心智,特別是成長型心智。
心智的傳授最重要的是言傳身教,要做到還是需要大量的練習,但我想,這會改變我對待教育的看法,讓我用全新的視角來整理、探索。
向死而生
最后,落腳到如何看待死亡上面。
向死而生
- 不奢望活的比父親更長,要算清楚自己還有幾天。
- 要做的事,從最重要的開始。重要的標準是只能我來做。
最近新上映的《尋夢環游記》特別生動的詮釋了這一點:人有兩次死亡,生理死亡是一次,還有一次是當沒有人再記得你的時候,是終極死亡。影響力也會決定生死。
死亡這個話題對我來說還比較遠,我甚至沒有意識到要去思考,我能摸到的是體現出的“價值”的選擇方法。
前段時候年目標課的時候,第一次做了人生夢想藍圖,當時感覺特別強烈,老師讓我們想象在自己60、70、80的時候是一個什么樣的自己,然后再落腳到現在,我們應該去做些什么。這會產生一種很大的牽引力,我發現有很多自己以前猶豫不決的問題,現在完全不是問題了,比如要不要每天花足夠多的時間陪寶寶。
特別喜歡笑來老師說的“七年就是一輩子”,把人生一段一段的來活,并不是說非要讓自己飛黃騰達,而是這樣我們會獲得更確定,更滿足。
小結
這只是一章內容的回顧,吳軍老師給出的內容確實沒法馬上去行動,而且好像還有些理想化,但絕不是“絕對正確但毫無用處”的雞湯。
就像我一開始說的,這些都是思維框架,是思考之上的思考,處于高維度,我們可以不斷用它來校驗和整頓自己的思維,也許就能令我們離幸福更近一點。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