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以歌
在電視劇《縱橫》和《羋月傳》中,有個隨時伺機擾亂秦國大后方的義渠國,還有一個與羋八子有感情糾葛的義渠駭,那么,義渠是何民族?又如何消亡?
義渠,為古西戎之國,或稱義渠之戎,在今甘肅慶陽西南。早在商、周兩代的千余年間,慶陽就居住著義渠民族。
義渠國指在今甘肅、陜西和寧夏一帶,從遠古起就活動著許多名稱各異的游牧民族。據《后漢書·西羌列傳》概述:"及平王之末,周遂陵遲,戎逼諸夏。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於是渭首有狄獠圭冀之戎,涇北有義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驪戎,伊、洛間有楊拒、泉皋之戎。"這些眾多的戎、狄族,在春秋時期,尚處于從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文化落后于中原地區,常以游牧為生。
義渠民族從商代武乙年間建部落方國算起,至秦昭王時共存史800余年,其中在豳地建立奴隸制君國(前772-前272)達500年之久。古義渠的歷史充分說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族人民在祖國土地上勞動、生息和斗爭,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推進了民族融和的步伐。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歷史發展的主流。
義渠戎,是諸戎中較強的一支。原居寧夏固原草原(見《中國上古史演義》)和六盤山隴山兩側,歸西王母管轄。
商代,他們與居住在隴東和北方的狄族后裔獯育相互為鄰,又相互攻擊,后來又與居住在北豳地(今寧縣一帶)的商屬先周部落(姬姓)經常發生沖突,不斷蠶食其領土。
戎、狄人數雖少,但由于長期以打獵為生,剽悍好斗,戰斗力極強,先周部落和他們進行過多次殘酷的血戰。
周人南遷后,隴東地區全部被狄人占領。義渠戎又和狄人互相掠奪,互相征戰,在狄強戎弱的情況下,義渠戎為了生存,暫歸服于狄人獫狁。
商武乙時代,季歷在商朝的支持下,于武乙三十五年"伐西落鬼戎,浮十二翟王"(即獫狁),迫使狄人放棄北豳遠移蒙古草原。武乙三十年,季歷又伐義渠戎,"乃獲其君以歸",迫使義渠等戎臣服于商周。
西周王朝建立后,從穆王到宣王,多次派兵攻伐義渠諸戎,時戰時和,宣王三十九年至四十年,"王料民于大原",采取安撫政策,將五戎安置于大原地(即今慶陽、固原地區),五戎之中唯義渠戎留居今董志原中心及東南部涇水之北。
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沛草豐,宜耕宜牧,義渠戎和先周南遷后的遺民雜居,不斷學習周遺民的農業生產技術,學習周族文化,在生活風俗上逐步與周族同化,發展成為區別于其它羌戎的義渠族。
西周末年,戰敗后逃往朔方的犬戎(即獫狁)叛周,率兵南下,殺幽王于酈山。周平王懼狄戎,乃遷都洛邑。在此之前,義渠戎趁周室內亂,宣布脫離周王朝的統治,正式建立方國(都城在今寧縣城西北50里處的焦村鄉西溝村)。從此,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義渠國的名稱。
義渠建國不久,隨即出兵并吞了彭盧戎(在今鎮原彭陽和慶陽彭原)、郁郅戎(在今慶陽、環縣、合水)、朐衍戎(在今鹽池)、鳥氏戎(在今涇川、靈臺),擴大了疆域。其國界西達西海固草原,東抵橋山,北控寧夏河套,南達涇水,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義渠戎經多年休兵養士,兵強馬壯,力量空前壯大。
西周以后,建國于渭水流域的秦國也悄然崛起,長期和鄰邦的戎、狄不斷發生戰爭。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救助和護駕有功,平王封他為諸侯,賜地岐山,并賦予征討西方戎、狄之全權。到了秦穆公時,任用百里奚等將相,打敗了晉國,被中原諸國一直視為戎、狄的秦國聲威大振。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又采用從戎人那里招來的大臣由余的計策,攻伐北地義渠,"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穆公稱霸西戎后,野心勃發,時刻想"問鼎中原",但當時晉國的勢力也很雄厚,象座大山一樣阻擋著秦國東進的道路。于是,秦國就想先廓清自己西北的地域,便把進攻矛頭轉向義渠。公元前444年,秦伐義渠,"執其君以歸"。
義渠戰敗后,吸取教訓,厲兵秣馬,通過14年時間的養精蓄銳,于公元前430年(秦躁公十三年),傾全力攻秦,從涇北直攻到渭南,不但收復了過去的失地,而且把疆域擴大到20萬平方公里。它的地域東達陜北,北到河套,西至隴西,南達渭水。此后數十年內,是義渠國最強大的時期。
公元前331年,秦趁義渠國發生內亂之機,秦惠王遣庶長操兵平定,義渠臣服于秦。但是,義渠國仍然明服暗不服,經常偷襲秦國。公元前327年,秦又伐義渠,將其郁郅城(今慶城)奪去,義渠失敗,再次向秦稱臣。
秦惠王時期,數次攻伐義渠,義渠臣服于秦,但又不服,經常偷襲秦國,沒事就刷刷存在感。
在公孫衍發動的魏、楚、韓、趙、燕五國合縱攻秦之時,秦為保后方安定,以“錦繡千匹、美女百名”拉攏義渠,義渠拒之,并趁勢起兵伐秦,“大敗秦人李帛之下。”這一重創,減緩了秦國東進的步伐,不得不把戰略重心重新轉向義渠國。
公元前318年,義渠趁中原諸國混戰,背叛秦國,朝貢于魏。魏公孫衍動員趙、韓、燕、楚四國與魏聯合攻秦。大戰當前,秦以"錦繡千匹、美女百名"拉攏義渠,義渠拒之,并趁勢起兵伐秦,"大敗秦人李帛之下。"這一重創,減緩了秦國東進的步伐,不得不把戰略重心重新轉向義渠國。
公元前314年,秦調集重兵從東、西、南三面入侵義渠,先后奪得25座城池,使義渠國疆域大大縮小,實力銳減。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立為國君,昭王母宣太后攝政。她改變正面征討義渠國的策略,采用懷柔、拉攏的政策,以墮其志。義渠國大敗后,也想與秦重修舊好,以休養生息。義渠王就利用昭王剛即位的機會,親自到秦國去朝拜。但義渠王一到咸陽,就被早已盤算好的宣太后久留于秦,并長期與其淫亂。到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誘殺義渠王于甘泉宮",接著發兵滅了義渠,在該舊地置北地、隴西、上郡。北地郡治義渠縣。
義渠人剛強勇猛,全民皆兵,遇戰則青壯男子都上戰場,“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就建立了強大的郡國,與秦、魏抗衡,并曾參與中原縱橫爭奪之戰,成為當時雄據一方的少數民族強國。
義渠是我國最早推行火葬的部落,《墨子?節葬》得知,其記載:“秦之西有義渠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而焚之,熏上謂登遐”。“登遐”就是登上遙遠天邊,靈魂升天之意。這是我國最早關于火葬的記載,也是義渠的習俗之一。
在政局動亂的春秋戰國時代,義渠先后同秦經歷了400余年的反復軍事較量,成為當時秦國稱霸西戎的主要對手。
義渠國王是誰,史料無從考證。義渠駭名字的由來,《大秦帝國之縱橫》的編劇李夢認為在不違背大歷史格局的情況下,加入一些虛擬成分,使這段歷史豐潤起來。義渠是馬的意思, ‘駭’意在狂野,義渠駭由此得來。
“這個名字就是說他是一個狂野得像風一樣的男子,因為人物本身是一個不羈放浪的蠻族王子,名字定下來我自己覺得很是喜歡,覺得那個人物在那里了。”李夢說。
《縱橫》中義渠駭前半生放蕩不羈,奔放風流,為羋八子甚至愿意不要國;后半生繼承大統,致力伐秦。與羋八子多年的情感糾葛,最終也死于這個女人之手。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
義渠被秦徹底滅亡后,融入秦人,是最早融入秦人的部族,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陳昊坦言,對義渠駭的初識來自定妝時與丁黑導演的閑談,丁黑說:“你就是一個情種,為求美人,連自己的國都可以不要。”
在與角色日漸熟悉的過程中,陳昊覺得義渠駭這一角色強烈地吸引了自己。“他是一個蠻夷之地的王,這種形象在以往的歷史正劇中從未出現過,而且這個人物這么痛,這么血淋淋,這么有情有愛。”
開機前劇組組織學習,他在課上不斷向史學專家提問關于義渠駭的問題。慢慢對角色有了自己的認識:作為強秦的敵人,義渠駭必定也非弱者,雖然是落敗的一生,但這個義渠駭的主色必定還是天生的驕傲、熱血的灑脫。
羋琰,《縱橫》中義渠小王子,羋八子與義渠駭的兒子。這個背上有著火鳳凰形狀胎記的小王子,一生經歷了很多磨難,他的誕生就注定了悲劇。
“羋琰”是陳曉當年初出茅廬時的角色,雖然戲份不多,但陳曉將羋琰如朔風勁草般不羈的生與如崩山裂玉般決絕的死表現得淋漓盡致,不管是在氣場還是臺詞上都讓人震撼,讓人驚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