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雜貨鋪》是我看的東野圭吾的第一本書,一直不愛看懸疑類的小說,不過這本懸疑氣息并沒有那么重,是我可以忍受的類型。
曾經暑假的時候我看過《白教堂血案》,結果那暑假整個都不好了,走路都覺得后面有人,推門都覺得要看見兇案現場,整個人似乎變成了神經質。對我這種神經大條但又過分充滿幻想的人來說,懸疑小說從來不是我的菜。懷孕期間看《后窗》,雖然夫君在身邊也是嚇得半宿未睡,至此徹底放棄懸疑小說和電影。
因為之前在喜馬拉雅讀書上聽到過對這本書的解讀,又參加了有書共讀的“慎刑司”,所以拿來寫篇書評,也是自己讀這本書的動力。情節不是很離奇,卻錯綜復雜,針腳細密,處處透露著作者高超的布局能力。
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看完腦子居然冒出這句初中哲學術語。
可能只有愛因斯坦的這句話才能詮釋正本小說的內涵。
“我們是為別人而活,最重要的是為了這些人活:他們的笑容和幸福構成了我們快樂的源泉。同時,我們活著還為了另外無數個不相識的生命,憐憫之心,將我們同他們的命運聯系起來。每天,很多次,我都會意識到我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那些活著的,和死去的人們的工作之上的,意識到我必須誠摯地、竭盡全力地努力去回報我所得到的東西。”
失去了老伴的浪矢老爺爺,形單影只的孤獨生活奪走了一個將近70歲老人生活下去的意志,因為要找新的精神寄托,所以在自己的雜貨店開設了一個煩惱咨詢處,結果不管是玩笑戲謔的詢問還是惡作劇,老爺爺都給予認真機智的解答。就連“不用學習、不用作弊騙人,考試也能拿到一百分,該怎么做?”也給出了“請懇求老師進行一次關于你的考試,因為考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的答案當然是正確的。”這樣機制回答,而這個答案一直印在孩子的腦海中,后來在他成為老師時還幫助了他,可見用心的回到是直通人心的。
不過大多數時候資訊人自己心里已經有了答案,人是群居動物,所以總會缺少一點自信,所以才會去尋求他人的肯定和幫助。最讓我感到震驚的自然是魚店音樂人和迷途小狗的故事。前者是關于夢想和現實,后者是關于對未來的預知,一個人如果有足夠的遠見是可以超越時代獲得成功的。比如王石,在那個時代扔掉鐵飯碗投入到商業的浪潮中去,積累了自己的商業帝國大廈。遠見卓識,也即格局、視野是一個人成功最內在的原因。時勢造英雄。如果我們能預測互聯網的興起,預測到股市的波動起伏,預計到樓市的波動,預計到奧運經濟給首都帶來的各種影響,如果我們看得到人工智能的興起對未來生活的改變,看得到未來的趨勢,那么我們是否也會把握商機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奇跡呢?
關于理想和現實的沖突,我們也許面對的是比魚店音樂人更艱難的選擇。很多情況下確實是“只有極少數有才華的人才能成功”,普通人實現夢想的機會微乎其微。可是拋去各種客觀因素,想要成功的人自己主觀是否做到了拼勁全力去做?“寧可犧牲一切,也要提高自己的音樂水準”是否抱著這樣的熱情去全力以赴?
根據《刻意練習》書中的提法,只要學習者目標明確,嚴格承諾去實現它,對自己負責,從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中發現勇氣與力量。經過專業老師有針對性的指導,個人及時練習和反饋,達到精通的地步,并且在學習中形成主動思考的行為方式,不斷反思自己為完成最重要事情所做的一切,尋求并掌握最佳解決方案。不斷反復練習,在達到一定量變后一定會有質的提高。
人生無常,“如果能幫助一個昏厥的知更鳥回巢,也不算虛度此生。”重要的是我們的存在是否在別人的生命里投入了一點光亮。一個人活著的證據就是在你離世之后,會有多少人懷想你,只要有一個人在想你,你也仍然活著。這也是很多時候人們為什么喜歡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吧,因為希望又一次得到了延續。
無論如何,這是一部構思精巧的小說,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