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禪意?三宅一生完爆青花旗袍

三宅一生完爆青花旗袍

時尚行業好比一個巨大的花園,歲歲年年百花爭艷,樂此不疲,無盡無休。

BY:小仙十二錢

消失的印記 開到荼蘼

圖片發自三宅一生

一:不滅的

“開到荼蘼花事了。”原本說的是,叫荼蘼的這種花開過了之后,百花就開遍了,送走了花神,春天也就過去了。

在《紅樓夢》里面有好事將盡的意思,而王菲一曲《開到荼蘼》卻唱出了世俗里人們如何漸漸凋謝掉“少年情懷”。

然而是不是真的荼蘼花開,一切就完結了?

我常常這么問自己。

后來的后來,我發現,一年春天過了,還有來年的春天。

循環往復,無休無止。

人心似乎有根,總會長出希望的種子。

不管最后開出什么樣的花,哪怕最后零落成泥,也不過是為了“更護花”, 來年春天,還是會再發芽。

而稱之為希望的這種東西。

后來的后來,我發覺,至少在我這個年齡和心智看來,只要還在喘氣,約莫,希望,就不會停止的。所以,究竟也不是”開到荼蘼“就花事了了啊。如果真的了卻了,那個大荒山上無才補天的石頭也就不會央求空空道人把自己”所見這些奇女子“的奇傳寫下來,帶去人間。

所以終歸,生命不死,希望不滅。

時尚行業好比一個巨大的花園,歲歲年年百花爭艷,樂此不疲,無盡無休。仿佛一個熱愛愛情的女子,永遠戀慕著新的或舊的戀人,炙熱從不退卻。

這樣一個花園里,年年歲歲開的、謝的花,也是序環往復。 只要靜下心來去掉那些多余的包裝,與矯揉造作的詞藻,就會發現,那些我們以為消失的,還原原本本的,質樸地存在于那里。

因為開到荼蘼,花事未了。

二:消失的

不久前聚會,朋友們說到國際大牌都在做濃烈的日本風格,說起來也是亞洲經濟開始好過正在崩壞的歐洲的緣故。

某友感嘆,為什么不用中國元素?而是去向日本的風格?

另一位說,中國元素無非青花瓷和旗袍,都被表達得太多了,大約不再好做吧?

我不以為然,卻無言以對。想起十二三歲,也就是大約十一二年前,在電視上看了一場“三宅一生”的秀,就被他對亞洲傳統文化的表達深深震撼。

其實倒不是說用什么日本和服的元素這之類的,和”青花瓷“一樣流于表面,有形無神、流于表面的這些東西。

我從三宅一生的裁剪、版型和布料質感的表達,色彩語義的傳遞里,讀出了,諱莫如深的東方精神。

依我看,這才是不死不滅的文化印記在現代時尚上的表達和繼承。

想起少年時候的夢想,是想把漢服元素和時尚結合,做個有文化內涵的品牌。

從業久了,年齡大了,心磨出了許多自然繭之后,這個夢想漸漸就淡了,但是我心里一樣也是,荼蘼花開,春未了。

總有天,土壤肥沃時,會再開花。

太高太遠的時尚大牌,我們可以從各種專業的分析上去了解怎么解讀和分析。而中國元素和傳統文化的印記,在國內服裝市場是以什么樣的面目企圖被消費者接受的呢?

說到這里,我既痛心疾首,又愧疚難耐。

如果逛商場的時候留意2、3樓的成熟女裝區域,就會發現角落里有一些小柜臺,銷售著老氣橫秋、版型惡劣的旗袍。這類糾著中國元素就是旗袍的品牌,或者說表達手法,從根本上來說,設計師是不懂得真正的中國文化的精髓的。

不論是要表達什么樣的文化印記或者元素,不了解這個元素背后承載的東西,以及對人性沒有足夠的關注和表達,都會顯得虛弱無力。

其實顯而易見,如今旗袍這種東西,除了明星和一些”有身份“的人在某些特殊場合可能需要穿著之外,大約就是被一些老奶奶接受和懷念了。

年輕人喜不喜歡傳統文化呢?年輕人想不想保留中國文化的傳統印記呢?

我們看如今大肆流行的”中國風“的流行歌,不論高雅還是惡俗,至少看到一些趨勢。

再看看如今年輕人愛看的小說,玄幻、奇幻、修仙、穿越。

還有比如夏達這樣類似的漫畫家,為什么受到歡迎?

中國的年輕人,對于這種文化斷裂,其實也有強烈的求知和繼承欲望。

關鍵問題在于,設計師或者是創作者,要懂得提煉出真正的中國文化,動的用現在手法去表達。

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結合了陶淵明的原文并延伸出一個極具“中國式灰色幽默”的故事,和一部明國時期的愛情故事,來表達他的聲音。

其中的臺詞和劇情,隱藏了太多中國人自己平時很難察覺的,我們繼承的文化習慣和心理文化印記的傳承。

《暗戀桃花源》并不是一板一眼還原名著的東西,卻沒有人說它褻瀆傳統,為什么呢? 因為它抓住了,中國文化內涵的精髓。 中國文化在美學上的表達。 一直都是,在于寫意而不是,執著于“形”的。 具體說兩個我覺得做得很讓人唏噓敬佩的品牌吧。

一個是最近風頭正盛的“例外”。 一個是名不見經傳的“氧氣生活”。 品牌沉沉浮浮,不知道明天、下個月、明年,又會出來多少品牌,死去多少品牌。 目前以我淺薄的見識,在對于傳統印記的表達和繼承上,我只對這兩個牌子偏愛。

圖片發自網絡

例外的衣服,看起來乍看和國外追求自然的設計師品牌沒有兩樣。 或許這也是“萬法歸宗”的緣由?所有經典或偉大的東西,到了最本初的樣子都是簡單而相似的?

但是細看“例外”的衣服包含了濃濃的中國“儒釋道”文化內涵在里面,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設計感強,很有禪意。

關鍵點還是在于大括性的裁剪、面料和材質的表達、色彩的運用。包括每一季那些清幽又意趣盎然的主題名稱、設計師手寫的文字、配合的質樸卻不笨拙的裝修和宣傳畫。

這些東西綜合在一起,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書香氣沁潤大的東方女子,卻受過現代教育,有著獨到眼光,表達著自己的時尚,站在那里,讓人垂涎。 美到骨頭里,而不再流于表面。 關于“氧氣生活”,我不記得是在哪個小城市看市場時候看到的了。

衣服的道理終歸是一樣的。給我印象深刻的,卻是他們專柜里擺著的檀香和陶瓷蓮花,還有教導人們怎么過“禪意”的“有氧生活”的自創雜志。

一個品牌,在于它宣導什么樣的一種生活態度。 一種文化也是如此,在于宣導什么樣一種人生的“風格”。 而所有的印記和元素都是為以上這兩點服務的。 所以我不認為傳統印記在現在流行時尚里在消亡。

只是我們現在世界的文化百川匯海,我們是以一種更接近現代人的心理和生活需要,提取文化的精髓,來表達一些東西。 還是那句話,能量不消失,只是轉移。 那些我們以為消失了的印記也一樣。

用一句佛法來說,色即是空。色也好,空也好,太執著于一個“具象”的“是”還是“不是”,就是一種“著像”。 不管是香奈兒大神說的“時尚多變風格永存。” 還是我認為的,傳承一種文化印記在于神韻......似乎都是一個意思。 言不盡意,只能表達我的某一種情懷。如此而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