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書總是無法專心看?《認知覺醒》告訴你:可以這樣做

想看書總是無法專心看?《認知覺醒》告訴你:可以這樣做

“我總是拿起書本想要學習的,卻又不自覺地拿起了手機,事后又很迷茫。唉,我真的不是一塊學習的料。”小美跟我抱怨。

她是一位全職媽媽,32歲的她很想要通過閱讀,改變自己,可她每次手里拿著書,卻被手機牽著走,結果一刷幾個小時就又過去了。

真的是她學習能力差嗎?只是因為她一邊拿著手機,一邊又拿著一本書。本來計劃好看書的,結果卻總是被一時刷手機的快感吸引。盡管手里拿著書,心里卻靜不下心來好好看。

很多人看書都曾遇到像她這樣的問題,想學習卻無法專心,最初的想法很好,但卻忍不住又被其他的事物干擾,原以為自己不是一塊學習的料,實際卻是專注力的問題。

周嶺老師在《認知覺醒》一書中提出,當我們認知覺醒了,通過元認知思維規(guī)律看清自己,就不會迷茫,看清底層內在規(guī)律和真相,提升自己的專注力和行動力,我們才能真正的開啟自我改變。

為什么明明拿著一本書,卻不能專注地看完一頁?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買的時候手一抖那叫一個痛快,一本接一本的把書往家里買。想象著看要很多書,學很多知識。可現(xiàn)實很殘酷,一拿起書本就發(fā)現(xiàn)根本靜不下心來看,所以就放在一旁積灰。

為什么我們總是這樣很難做到專注的看書呢?書中提到,這跟人的大腦有關。

1.人的天性是待在舒適區(qū)

人的大腦分三重:“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從名稱不難看出,本能腦主管本能反應,情緒腦主管情緒,也就是喜怒哀樂等。理智腦相對高級,會理性思考主管認知。

在生活中,我們大部分做決定的往往是依靠本能和情緒,而不是應用理智思考決策。人的天性就是喜歡做簡單和舒適的事情,喜歡在舒適區(qū)逃避真正的困難。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希望立竿見影的效果,對不能馬上見到結果的事情,就會放棄行動。

比如小美,趁孩子睡著的時候,看著手機視頻,正高興呢。就算手里拿著書,心里特別想看,那也沒有看視頻來的開心舒服啊!因為畢竟孩子沒睡著的時候,她是多么多么想看,又身不由己不能看啊!網(wǎng)絡世界那么精彩有趣,也往往比一本書要吸引眼球得多啊。

這就是人的天性,喜歡做不動腦的事情,所以她本想好好看本書,卻總是被手機網(wǎng)絡吸引。想要專注的做一件事情,就要訓練理智腦,經(jīng)常習慣性的讓它工作。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的克服天性。

2.容易陷入行動模糊。

人類面對不確定時,會選擇不自覺的逃避。

人們的天生就不喜歡學習和思考,因為這類的事情非常的費腦。生命的進化過程中,我們對威脅生命的事情會避而遠之,而對于娛樂、享受、不加思考的事情欣然接受,并且喜歡被它們牽著鼻子走,還往往不想放下。

比如,小美在看書的時候,抱一堆書放旁邊,覺得既想看這本,又想看那本。結果一本都沒有看成。就又不由自主的拿起手機,刷刷視頻刷刷信息。以至于當她每每捧起書本的時候,而看的卻是手機。長此以往,就變得焦慮、拖延、迷茫,越來越?jīng)]辦法靜心看。

當我們沒有足夠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標時,就容易選擇享樂,放棄那些本該堅持但比較燒腦的選項。

小美想消除行動模糊,就只能選擇看一本書,把看書的目標細化和明確化,帶著問題去書中找答案,這樣行動就不容易模糊,那種迷茫拖延焦慮就不會困擾你,也更容易享受專心看書。

3.缺乏元認知能力

高爾基曾經(jīng)說: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

缺乏自我反思的人,往往會無意識的順著自己的感覺和喜好做事。會不假思索地追求眼前的舒適和簡單,直到撞了南墻才悔過。

“元認知能力”總能讓你站在高處俯瞰全局,不會讓你一頭扎進生活的細節(jié)中,迷失自己。

比如,小美看書的時候,一遇到書中有看不懂的,就又去網(wǎng)絡上搜索別人的解說或者評論。或者看到金句的時候,總想去搜索出處,看金句的背景故事。就這樣不知不覺半小時就過去了,這都是精力發(fā)散,干擾了持續(xù)專注看書的思路。

其實,小美在遇到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先自己思考。或者把問題在本子上記下來,限定時間去查找資料。在被干擾后,實在沒辦法再繼續(xù)專注了,就靜坐冥想。看累了的休息時間,不用手機調節(jié)大腦,換做家務或其他活動來調節(jié)

監(jiān)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將其集中到自己需要的地方。

小美雖然有學習的動機,但是認知能力不足,喜歡做簡單和舒適的事情。卻不能專注的學習。也沒有去思考怎么監(jiān)控自己的注意力。所以,就沒有辦法去選擇專注做更重要的事情。

遇到像小美這樣的情況,被干擾是常事,沒辦法專注看書,又該怎么辦呢?

二、容易被手機干擾的人,如何提升專注力,順利的看完一本書

我們常常認為一次只做一件事就是專注,其實這并不完全是。需要情緒、智慧和行動達到統(tǒng)一,也就是行動和感受二合一,才是高度的專注。

1.情緒專注,提升注意力。

每天面對生活瑣事中的雞飛狗跳,孩子的頑皮和耍潑哭鬧,分分鐘要氣到爆炸。等孩子睡著了,還要繼續(xù)看書是痛苦的。就算是拿著一本書,也是沒有辦法安靜下來的。明明是翻開書的。但是你的腦海中卻在想著,要如何去更好的和孩子相處,怎么說話孩子才肯聽,怎么避避免對孩子大吼大叫。

行動和感受不統(tǒng)一的時候,就像失去了靈魂的軀殼,注意力也就會越來越少。身心分離模式對身體上的影響是小事,但真正嚴重的是他對我們的情緒狀態(tài)和能力提升產(chǎn)生了持續(xù)的負面影響。

想要做到情緒專注,一招就可以:讓感受回歸行動,一個享受當下很好的方法就是冥想。

在日益紛繁的當今社會,我們的思緒容易雜念橫生,而冥想恰恰可以讓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獲得內在動力,可以獲得內在專注、祥和與安寧。每個時間段可以大約練習5~15分鐘,時長可以循序漸進。可以在臨睡前或者早起后,每天在固定時間冥想,會取得更快的進步。養(yǎng)成習慣時常練習,并堅持下去,你就能漸漸走出情緒困境,成為一個淡定從容,處事不驚的人。

2.智慧,專注,深度沉浸。

(1)有定義明確的目標。

比如,你要看書,帶著目的去看書,列出需要找的問題,再去書中找答案。記住其中一個章節(jié)的一個核心內容,并且列入清單入便于日后踐行。

(2)練習時極度專注。

如果在吵雜的環(huán)境下很難專注,試著看書時主動斷網(wǎng),或者把手機放到其他房間里,不做與看書毫無相關的事情,盡快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tài)。

(3)能得到有效反饋。

閉門造車式學習容易分神,也容易讓我們自嗨,游走在低水平的層面中。

看書時把核心觀點抄下來,試著當作選題寫一篇文章,或者用自己的話寫一篇短文。給他人看或者發(fā)平臺上和大家一起交流。通過交流不斷的反思精進。

(4)始終在拉伸區(qū)練習。

一開始就拿著你覺得無趣又難啃的書,就會覺得讀書越來越痛苦,根本看不下去。

我們看書,可以選擇對你的生活工作有幫助的書,自己較容易看懂的開始,在學以致用的驅使下,能夠讓你進入深度的沉浸狀態(tài),有了深度就能走向更高的領域。

3.行動專注,建立清晰力

咱們不是有句千古佳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名言足以說明行動的重要性。我們明明知道看書學習很重要,碎片的時間要學習,可是沒有明確的學習方向和標準,一切都很模糊。

光有行動沒有目標也是很致命的,一切源于“想清楚”。具備清晰力才是行動力。也就是把目標細化、具體化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數(shù)。建立清晰力其實并不難,這三個字就能做到:寫下來。

比如小美在看書前計劃一下,幾點進行,大概幾點結束。利用番茄鐘進行有效學習和主動休息,才能讓行動更靜心專注,才能讓學習更有效。

目標不能只是大概,寫的越明確,腦子越清晰,行動也就越堅定,狀態(tài)也會更專注。

寫在最后:

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對于成長來說,懂得百點不如我們改變一點,唯有行動能解千愁!當你認知覺醒,又何懼迷茫?看清規(guī)律和真相,從本質上提升情緒力、專注力和行動力。愿我們都做一個人間清醒,有清爽的情緒,有清晰的目標,做個做高效的行動派,拼一個不悔的春秋。周嶺老師的《認知覺醒》這本書,理論與實踐并存,推薦給我朋友小美,也推薦給所有面對成長經(jīng)常焦慮奔潰的朋友。嘗試一下,愿你在閱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