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俊 李標/文
古鎮(zhèn)莊墓,歷史悠久,水陸交通,商賈輻輳,貨殖貿(mào)易繁榮,然而,其地名來歷一直存在分歧,地名含義也是眾說紛紜。一般認為,莊墓開埠始于春秋,得名于戰(zhàn)國時期。北宋、元、明時期興起,盛于近現(xiàn)代,歷代傳承,具有古老而鮮明的地名語詞文化和深厚而獨特的地名實體文化特征,構成了莊墓燦爛的地名文化。
莊墓地名語詞的來源舊有三種說法:一是“楚莊王墓”說,二是“莊木橋”之訛稱說,三是“莊家橋”之訛稱說。然而細加考證和分析,似乎都不能服人。我們經(jīng)過查閱大量 的歷史文獻后發(fā)現(xiàn),墓主應為楚頃襄王妃、考烈王母親莊姪,即“楚王妃莊姪”說。
先論楚莊王墓說。這是占據(jù)主導地位的語源。清光緒《壽州志》云:橋側有大冢巋然,并出土楚磚,斷為楚莊王墓,稱莊墓橋。該志《藝文志·金石篇》還有一篇題為《周楚莊王墓磚》的記述:“距壽九十里有莊墓橋,以楚莊王墓在得名。歲久,隧道坍壞,土人多于其旁得古磚,故老傳聞久矣。乾隆四十三年春,畢秋帆尚書迂道訪其處,張蓀圃刺史偕往。取數(shù)磚,遂畚土塞之。嘉慶癸酉,友人有舊藏此磚者,出以贈予,無文字可據(jù),未敢遽以耳治也。惟休邑汪君際泰曾為刺史,勒磚銘猶能識之。持視新安硯工鮑君,亦斷為東周磚,蓋嘗為秋帆尚書制硯故也。以此征信,因列為古磚第一。”
很顯然,這段記述看上去有理有據(jù),其持論肯的,證據(jù)充分,似乎無懈可擊。對于“斷為東周磚……以此征信,因列為古磚第一”,我無異議,但就此說墓主為楚莊王,還是疑點多多。
一則此前的志書為何不作此論?宋《元豐九域志》只說:宋時為壽州壽春縣沿河鄉(xiāng)莊墓橋;明嘉靖《壽州志·沿革》載:“戰(zhàn)國,秦擊楚,楚考烈王東徙都壽春,命曰郢。秦滅楚,虜王負芻,以其地為九江郡,置壽春邑。”而在《丘墓》條中只列淮南王墓、廉頗墓、皋陶塚、春申君墓、宓子賤墓、楊行宓墓、英布墓、劉裕墓、曹良臣墓等,未列楚莊王墓,可見其對“楚莊王墓說”也是不置可否、不予確定的。同樣,在明嘉靖《壽州志》中,《橋梁志》稱:“莊家橋,東南九十里?!薄督ㄖ弥尽氛f:“蔡城鄉(xiāng)分八圖:北爐橋集,莊家橋集?!薄肚呲樘痢分驹唬骸案鹛?,沿河鄉(xiāng),去城一百里,埂長三百六十丈,橫闊三百六十丈,深六尺,水門四座,使水民四戶,放水溝四道?!薄斗慌啤分居小耙伙w坊,為舉人謝溥立”。清乾隆《壽州志》則稱“莊木橋集”,也未稱其為莊墓橋,同樣能夠說明問題。至于其余兩種認為“訛稱”所致的論斷更是牽強附會,大有臆斷和穿鑿的嫌疑。
二則楚莊王陵墓位于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已成定論。據(jù)《荊州志》和《江陵縣志》記載:楚莊王墓在紀山寺北部薛家大洼的“熊家塚”。其距離楚國古都紀南城遺址僅約26公里,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是楚國保存完好的大墓。2006年8月,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荊州市開展了保護性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僅玉器就達3000多件。
既然莊墓因楚墓葬而得名是確定無疑的,那么,墓主究竟是誰呢?去年以來,我們在參與編寫《安徽地名文化遺產(chǎn)千年古鎮(zhèn)申報材料》和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專家組工作中,集中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從中尋找答案,直到找出了有關楚考烈王母親莊姪的傳記,眼前才豁然開朗。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與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東徙壽春,命曰郢”??剂彝跣芡曛疙曄逋鹾门_榭之樂,國勢日微。頃襄王終致都破,先遷陳郢。莊姪為楚縣邑之女,年十二,憂國事,曾諫于頃襄王,為王妃,生完,即遷都壽春的楚考烈王(劉向《列女傳》)??剂彝跣芡?,于公元前264年即位,前241年遷都壽春。莊姪時年應在60歲左右,史書并無莊姪薨于舊都的記載,可見應該是隨遷壽春的。楚在壽春存國十九年,方為秦所滅?!对浇^書》謂“壽春東鳧陵坑諸侯王所葬也”,而壽春周邊亦無莊姪墓葬的記載和發(fā)現(xiàn)。莊墓在壽縣東南九十里、莊墓鎮(zhèn)北二里孫崗,墓主腳踏流水,頭枕高崗,左青龍,右白虎,可謂風水寶地,其為莊姪墓無疑。
附:西漢劉向《楚處莊姪傳》:
楚處莊姪者,楚頃襄王之夫人,縣邑之女也。初,頃襄王好臺榭,出入不時,行年四十,不立太子,諫者蔽塞,屈原放逐,國既殆矣,秦欲襲其國,乃使張儀間之,使其左右謂王曰:“南游于唐,五百里有樂焉?!蓖鯇⑼?。
是時,莊姪年十二,謂其母曰:“王好淫樂,出入不時。春秋既盛,不立太子。今秦又使人重賂左右,以惑我王,使游五百里之外,以觀其勢。王已出,奸臣必倚敵國而發(fā)謀,王必不得返國。姪愿往諫之。”其母曰:“汝嬰兒也,安知諫?”不遣,姪乃逃,以緹竿為幟。姪持幟伏南郊道旁,王車至,姪舉其幟,王見之而止,使人往問之。
使者報曰:“有一女童伏于幟下,愿有謁于王?!?br> 王曰:“召之?!?br> 姪至,王曰:“女何為者也?”
姪對曰:“妾縣邑之女也,欲言隱事于王,恐壅閼蔽塞,而不得見聞。大王出游五百里,因以幟見。”
王曰:“子何以戒寡人?”
姪對曰:“大魚失水,有龍無尾,墻欲內(nèi)崩,而王不視?!?br>
王曰:“不知也?!?br>
姪對曰:“大魚失水者,王離國五百里也,樂之于前,不思禍之起于后也。有龍無尾者,年既四十,無太子也。國無強輔,必且殆也。墻欲內(nèi)崩,而王不視者,禍亂且成,而王不改也?!?br>
王曰:“何謂也?”
姪曰:“王好臺榭,不恤眾庶,出入不時,耳目不聰明。春秋四十不立太子,國無強輔,外內(nèi)崩*壞。強秦使人內(nèi)間王左右,使王不改,日以滋甚,今禍且構王,游于五百里之外,王必遂往,國非王之國也?!?br>
王曰:“何也?”
姪曰:“所以致此三難也,以五患?!?br>
王曰:“何謂五患?”
姪曰:“宮室相望,城郭闊達,一患也;宮垣衣繡,民人無褐,二患也;奢侈無度,國且虛竭,三患也;百姓饑餓,馬有余秣,四患也;邪臣在側,賢者不達,五患也。王有五患,故及三難?!?br>
王曰:“善?!泵筌囕d之,立還返國,門已閉,反者已定。王乃發(fā)鄢郢之師以擊之,僅能勝之。乃立姪為夫人,位在鄭子袖之右,為王陳節(jié)儉愛民之事,楚國復強。
君子謂莊姪雖違于禮,而終守以正。詩云:“北風其喈,雨雪霏霏,惠而好我,攜手同歸?!贝酥^也。
頌曰:楚處莊姪,雖為女童,以幟見王,陳國禍兇,設王三難,五患累重,王載以歸,終卒有功。
明萬歷汪道坤刻本評曰:甘羅十二為相,今古艷稱,彼猶奇男子也。莊姪以十歲女童,臚列楚國隱事如燭,五患三難,即黃發(fā)耆老,未見通達國體,陳說若斯,而莊姪能之,倘所云圣女非耶,后車之載,而即立為夫人,非云幸矣。第張儀當楚懷王時,變詐反覆,楚欲殺之,此何猶受其間?鄭子秀,懷王之寵姬也,是張儀所為獲兩處之金,教掩鼻以惡王臭,而殺趙女者也。此云莊姪位在其右,殊覺傳訛,乃宋玉嘗賦高唐,則唐之游,似隨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