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家長的交流中,遇到了很多“完美”媽媽,孩子痛苦她自己也痛苦。我們看一下專家的分析:
一、追求完美本身是人格脆弱的表現。
這樣的媽媽既不能承受自己的不完美,也不能承受孩子的不完美。她的超我過于嚴厲,所以使她隨時處于害怕犯錯誤、害怕被批評的緊張之中。如果犯了錯誤—其實這些錯誤對一個不追求完美的人來說微不道,但在她看來卻無法承受,并本能地傾向于把責任推向孩子,孩子就成為為了她攻擊的對象;當孩子“犯錯誤”(這個錯誤同樣可能微不足道),她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羞恥感被激活,就會使她加強對孩子的控制。
尤其當孩子處于1-4歲排便訓練期時,要求完美的媽媽,非常大可能培養出一個有強迫傾向的孩子。
二、追求完美的媽媽向外呈現的,不是那個有“瑕疵”的、鮮活的自己,是個被偽裝的、虛假的自己。這使孩子無法通過媽媽的“鏡影”看到真實的自己;換個角度說,這樣的媽媽眼里的孩子,也不是那個需要慢慢長大的“小人”,而是生下來就是“偉人”、“圣人”,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以后的一生有可能在尋找真正的自己這個過程的具體表現可能是:用變得更糟糕來報復性地對抗媽媽對自己的完美要求。更糟糕包括各種心理疾病、心身疾病以及人際功能方面的障礙。
三、追求完美的媽媽,自然不會放心老公跟孩子的關系,這會使孩子從母嬰二元關系向父-母-孩子的三元關系發展受阻,影響到孩子的社會化。這樣的孩子可能一輩子糾纏在跟媽媽的關系中不能出來。
我們指的是心理上的糾纏,與空間距離沒有關系。比如,一個孩子上大學就去了美國,跟媽媽在物理空間上相隔萬里,但Ta卻像是“背著媽媽”遠行的行者,身體雖在遠方,關系卻還是早年的關系;在滿足媽媽的要求之前,ta無法發展其他的關系,也許永遠無法發展健康的、不被媽媽影響的其他關系。
下面說說60分媽媽:
一、60分的媽媽自己已經放棄嬰兒般的自戀。
她不再需要通過自己的完美來得到他人的愛,因為她完全獨立、能夠“自給自足”。她能夠面對自己的“瑕疵”,不會感到羞恥,所以她也能夠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會要求孩子完美來抵消自己的不完美導致的羞恥感。
當孩子處于放松的狀態下,ta不會犯更多的錯誤,而會犯更少的錯誤。因為錯誤,經常是潛意識故意犯的,用以反抗他人對自己的過度控制。
二、60分的媽媽,有著最接近真實的自我,孩子在她面前也可以做真實的自己。在這樣的媽媽的“鏡影”下,孩子一開始就把注意力放在了解自己身上,而不是放在如何滿足媽媽的要求之上,這也就避免了以后用一生的時間去尋找真實的自己。
三、60分的媽媽,離100分的媽媽,所缺的那40分,有無窮無盡的妙處。我們這里說三個。
1、這個缺的40分,構成了所謂“母嬰間隙”(這也是溫尼科特的術語),就是母親與孩子的距離的意思。這個間隙在孩子長大之后,就名為自由。很多人認為,自由的價值高于愛情甚至生命本身。
反觀沒有這個間隙的孩子,會對“窒息性”的關系成癮,他們成年后要么仍然處于跟父母的糾纏中,要么處于跟他人高濃度的沖突關系中;有的人支氣管哮喘,還有遷延不愈的鼻炎,也往往是由這種窒息式的關系導致的。
2、這個缺的40分,為他人的進入開了一個口子。他人可以是父親、老師、同學和朋友,孩子的世界從此變得天寬地闊,心靈也相應地變得浩瀚無邊。40分的缺憾,原來不是缺憾,而是真正的完整與美好。
3、這個缺的40分,是科學藝術等方面創造力的無窮無盡的源泉。它可以使我們用智力和想象力,去“制造”一個完美的媽媽。很顯然,現實層面的完美媽媽,是對這個創造力的扼殺。創造力變成了對完美媽媽的否認,激活內疚感,在超我的監視下,創造力變成了罪惡本身。
當然,很多媽媽也想拜托100分媽媽的痛苦,卻道理明白了就是無法控制自己。這個就需要不斷地自己修煉和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