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培養閱讀習慣,發現讀書樂趣;小學前認識1500左右漢字,日常生活閱讀覆蓋率九成以上, 有能力自主閱讀。
主講人:周育如,臺灣清華大學幼教系主任,長期從事兒童發展研究。
1、發刊詞,你真的會給孩子讀繪本嗎?
兒童閱讀包含聽覺、視覺、語言、認知、情緒五個方面的能力,親子共讀不是父母給孩子講故事;閱讀牽涉圖像的處理、文字的解碼、語意的提取、背景知識的提取、情緒的投入等,親子共讀以提升孩子能力為核心,盡量讓說的人是孩子,讀的人是孩子,反應的人是孩子。
課程安排,前四節基礎篇,介紹按孩子閱讀能力和表現的發展劃分四階段,翻書期、圖片期、故事期、文字期;后三節升級篇,介紹通過閱讀發展孩子的能力,語言能力、認知能力、人際關系、情緒管理能力。
2、翻書期,讓孩子認識書并愛上它
目的:幫助孩子發展書的概念,培養對書的興趣。
孩子表現,當孩子可以坐得穩,一般6-8個月左右,就可以開始閱讀;在父母溫柔的共讀中,孩子把書上的東西與真實世界的東西聯系,書的概念就開始萌芽了;當孩子表現看到書興奮、會把書拿給父母時,父母就認真與孩子共讀,給他講、讓他翻看、讓他玩,把書中的圖和生活中的東西指給孩子看。
選書原則,(1)與孩子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書(書上的東西與生活的東西建立聯系),(2)有互動性的書(設計有小機關),(3)安全無毒、結實耐撕(紙板書、布書)。
共讀技巧,(1)多感官投入(讀幾句后,讓孩子玩看,讓孩子可以做到的方式進入閱讀),(2)有互動(通過動作、手勢、擬聲詞等,讓孩子作為一個參與者,保持閱讀樂趣),(3)多次重復(孩子閱讀特點是一本書不停重復,只有這樣重復中孩子才漸漸熟悉語句、概念等,然后才會理解、討論)。父母開始做就是了,但因為孩子注意力短暫,所以當孩子不專心也不要勉強,不要有過度期待。
盡早養成閱讀習慣,堅持每天讀一點,最好可以固定時間閱讀(晚飯后、睡前),讓閱讀的習慣構建在孩子大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