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炫以相曜兮——記參觀海昏侯考古成果展

【前言】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村民們絕對想不到,就在距離他們東南方1000米左右的墩墩山上,沉睡著一位曾經當過20多天皇帝的、距今2000多年前的漢代王侯。

前天中午,我家先生和我按照預約的時間來到首都博物館參觀海昏侯考古成果展。

我們先換了參觀券,這張券可以參觀首博兩場春季特展,其中之一就是名為《五色炫曜》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

“五色炫曜”一詞取自漢司馬相如《長門賦》中的“五色炫以相曜兮”。從漢賦中取義既與展覽所揭示的時代相符,句子的本身又是形容文物之好,金銅玉漆木器皆色彩絢爛,耀眼欲炫。

展覽位于地下一層。乘電梯來到竹林掩映的下沉式庭院進入。

中午參觀的人依然很多,可見各屆人士對海昏侯墓考古發現的極大熱情。幸運的是我們當天偶遇了被一群后輩簇擁的一位老者,故宮博物院的孫機老先生,我先生和我就始終緊跟他們,孫老先生不愧是專家,讓我們此行有很多意外的收獲。考古發現表明,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園主墓墓主人即為西漢第一代海昏侯劉賀。孫老先生說,劉賀的一生經歷過帝、王、侯等身份的轉變,因此他的墓葬也和一般的王侯不同,有很多特殊的東西。

經過近五年的搶救性發掘,迄今為止,海昏侯墓共出土1萬余件(套)文物,其中,青銅器、金銀器和鐵器等約3000余件,玉器包括寶石、瑪瑙、綠松石等約500余件,漆木器約3000余件,陶瓷器500件,竹簡、片牘約數千枚。此次展覽展出300余件,從“驚現侯國”、“王侯威儀”、揭秘“劉賀其人”、“保護共享”4個方面展示海昏侯墓的考古發掘成果。

一、王侯威儀

漢代崇尚“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理念,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因此,漢代出土文物以品種多樣著稱,向人們傳遞了那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諸多細節。在“王侯威儀”部分,通過禮樂宴饗、盛裝出行、酎金積貯、生活風尚、祭禮如儀等五個方面,展示當時皇室貴胄的有關政治制度和日常生活。

青銅甬鐘(海昏侯墓共出土兩套編鐘)。

圖片發自簡書App

青銅編鐘底座(古人認為編鐘的聲音是底座這種神獸發出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青銅鼐。籍田為古禮之一,“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此次出土的昌邑籍田銘文青銅鼐是首次發現西漢時期諸侯王國籍田禮儀的實物資料。

圖片發自簡書App

瓦當

圖片發自簡書App

瓦當,是古代中國建筑中筒瓦頂端下垂部分。在瓦當這一小小的圖形空間內,古代中國匠師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天地,屬于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遺產。西漢時期的宮室臺榭之類建筑,在繼承秦代基礎上,規模更為壯麗宏大,為瓦當在漢代大放異彩奠定了廣闊的發展基礎。

馬車為漢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漢代馬車種類繁多且有等級和功用之分。海昏侯墓葬的車馬坑是長江以南地區首次發現的真車馬陪葬。清理出的馬具、車具多鎏金錯銀,工藝精湛,制作考究。

圖片發自簡書App

青銅當盧。當盧,古代系于馬頭部的飾件。

圖片發自簡書App

青銅軸飾

圖片發自簡書App

酎金積貯

金餅

圖片發自簡書App

麟趾金

圖片發自簡書App

馬蹄金

圖片發自簡書App

西漢是我國歷史上名副其實的奪金王朝,其黃金庫存可謂中國古代歷朝之最。海昏侯墓集中出土金器378枚,是漢墓考古發現金器數量、種類最多的一次,其中金餅上的文字顯示與西漢的酎金制度有關。酎金是漢時諸侯于宗廟祭祀時隨同酎酒所獻的黃金。酎是一種自一月至八月分三次追加原料,反復釀成的優質酒。漢文帝時規定,每年八月在首都長安祭高祖廟獻酎飲酎時,諸侯王和列侯都要按封國人口數獻黃金助祭,諸侯獻酎金時,皇帝親臨受金。所獻黃金如份量或成色不足,王削縣,侯免國。

青銅雁魚燈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雁魚燈共兩盞,均為青銅質地,其整體作鴻雁回首銜魚佇立狀,雁體態寬肥,頸修長,身兩側鑄出羽翼,有短尾,雙足并立,掌有蹼。雁喙張開銜一魚,魚身短肥,下接燈罩蓋。雁魚燈不僅工藝精湛,還蘊含著古代的科學原理,充分體現了古人智慧。燈罩設計為兩片弧形板,可左右轉動開合,既能擋風,又可調節燈光亮度。魚和大雁的身體都是空心的,點燃燈油或白蠟后產生的油煙被燈罩擋住,不能亂飛,只能向上進入雁和魚的體內。據推測古人在雁腹中注入一些清水,煙塵可溶入水中。

玉具劍——劍本身是青銅劍(劍鞘上有劍首、劍格、劍璏和劍珌等玉器)

青銅劍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玉璏(音zhì)。璏是嵌飾於劍鞘等器物上的飾物,同時有固定革帶的功能。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二、劉賀其人

最值得關注的是展覽的第三部分——“劉賀其人”,展覽通過文物與文獻對話的方式,以詳實的物證和書證,揭開墓主身份之謎和他那個時代的歷史塵封。

大劉印記

圖片發自簡書App

海昏侯墓臨近主棺處發現兩方玉印:一方光潔無字,一方陰刻有“大劉記印”四字。“大劉記印”是龜鈕玉質正方白文漢印,印文體例獨特,制作精致,質地上乘,在中國印史上罕見。玉箸篆線條,遒勁流暢,精美圓潤,印面平分,結體方整勻稱,體現了漢印平正大方,莊嚴典雅,雍容醇厚的典型風格,屬漢印中的精品。此印不應是官印,同時又不同于常見的漢私印,是一枚表明漢室宗親的劉氏印記。

海字銅印(用于烙馬)

圖片發自簡書App

海昏侯墓還出土了兩件周朝文物——西周青銅提梁卣和東周青銅缶格外引人注目。這說明墓主人是一位“藏友”,鐘愛古董文玩,死后都要將鐘愛的收藏帶入墓葬。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據載,劉賀為漢武帝劉徹之孫,昌邑哀王劉髆(劉髆,是深受漢武帝劉徹寵愛的李夫人所生,李夫人深受漢武帝寵愛,她相貌曾被贊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之子,西漢第9位皇帝,一生經歷曲折、坎坷,5歲襲爵成了第二代昌邑王,19歲時繼皇位,27天后被廢,遭漢宣帝貶黜為海昏侯,是西漢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劉賀的生平,主要見于《漢書》的《武五子傳》。劉賀繼承父位,被立為昌邑王。劉賀被冊立為昌邑王十三年后,趕上昭帝去世。在霍光的主持下,朝臣迎立劉賀,繼承大漢王朝的帝位。但僅僅即位二十七天之后,就以“行淫亂”的罪名,廢除其帝位,賜歸故國。至宣帝元康三年四月,宣帝下詔,降封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四年后的神爵三年,又“坐故行淫辟,不得置后”。逮元帝即位之后,始在初元三年,復封賀子代宗為海昏侯,傳子至孫,直至東漢時期。 劉賀被霍光統領群臣擁立,登上帝位,本來是出于霍光操縱朝政的需要。 

史書關于海昏侯由帝到侯身份變遷的記載。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漢書》本傳記載霍光以上官皇后的名義,“賜湯沐邑二千戶(《漢書?諸侯王表》說是‘三千戶’,未詳孰是),故王家財物皆與賀。劉賀到豫章后之所以還會有這么厚重的陪葬,顯然與劉賀初被廢黜帝位時仍能繼續保留有“故王家財物”具有直接關系。

《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從多角度展示南昌漢代海昏侯國的考古發掘成果以及我國目前最先進的科技考古技術和文物保護技術,并通過這些文物對漢代的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的各個側面進行展現。

PS:《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展覽時間為3月2日至6月2日,期間免費對公眾開放。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