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史記》

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禮樂,也就是禮儀與音樂,是古代國家建立的根本。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禮樂進行了深入的刨析,從史學,社會學以及心理學等多個角度證明了這兩者的重要性。

禮儀和音樂,為什么重要呢?

通俗點講,禮,也就是禮儀,是規范人們行為方式的道德準則,如果禮儀被廢棄,也就相當于道德被舍棄,人們便將化身為洪水野獸,將社會徹底摧毀。比如美國早期的“嬉皮士文化”,就能充分證明這一點。

而樂,也就是音樂,在當時則被看是“天地之和”,也就是天地的協同所在。

聲音之道,與正通矣。

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

宮商角徵羽,在古人看來分別對應構成社會整體的階級與物質。

宮亂則荒,其君驕;

商亂則捶,其臣壞;

角亂則憂,其民怨;

徵亂則哀,其事勤;

羽亂則危,其財匱。

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

如果這五個里面其中有一兩個出現了問題,那也就代表這社會出現了問題。如果五個同時出現了問題,那離國家滅亡也沒多少日子了。

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

鄭國衛國,擅于作靡靡之音,當人們沉迷于其中,世道不久就會亂。而歷史上,鄭國與衛國果然也覆滅在了歷史的鐵蹄之下。

而田頭湖畔的低俗之音,如果士大夫沉迷其中,國家也就將要滅亡。

人化物者也,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佚作亂之事。

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人如果只在乎物質上的變化,而忽視精神上(樂)的追求,那就相當于是與天地不和,與人自身的發展相悖。正是這樣,所以叛亂,欺騙,戰爭,淫亂等骯臟的事情才會層出不窮。

禮樂在當時對應的是一種道德標準,它們既可以約束君主的行為,也可以遏制百姓的犯罪。

而在另一方面,它們又像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正能量”,它也許不能強制一個人去改變,但是潛移默化中,其實還是會起到一些效果。

反觀當下,僅從音樂而言,那些歌詞皆是“我愛你你不愛我,我不愛你你卻愛我,等你不愛我了我又愛你”歌曲,很難說就不是現代版“鄭衛之音”。

當然,如果一棒子將當下的大部分音樂一棒子打死,的確也有失偏頗。音樂本身就是情感的表達,就算真是靡靡之音,也仍然是創作者真實的情感表現,他們有權力這么做。

但是我想,如果可以的話,還是希望市面上能夠多一些不單單是表達“情欲”的音樂。而作為聽眾的我們,也應該給那些做不一樣音樂的人必要的包容。包容,即是君子之禮。

大樂必易,真正能夠流傳下去的,一定不會是那些詞藻華麗,苦大仇深的歌曲,而是那些可以用簡單的旋律,樸素的語言記載不局限于定格時間內的音樂。

至于禮方面,因為與大家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所以我也沒有多說的必要。

畢竟我可以看到的,相信大家也一定都可以看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