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貝多芬奏鳴曲中三首變奏曲

自從了解音樂以來,我一直對變奏曲曲式非常的癡迷,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曲式之一。從經常在跑步時聽的巴赫的《格蘭登堡變奏曲》,或是曾作為業余打擊樂手演奏的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中第二樂章雙變奏曲式,到最近常聽的西貝柳斯《第五交響曲》中的第二樂章等,無不體現變奏曲曲式的豐富的發展部和基于主題而做的演變。經常作為奏鳴曲和交響曲中的一部分。變奏曲曲式有著非常典型的結構,即主題加變奏。主題是樂曲最初呈現的旋律,變奏則是通過在和聲,旋律,對位和節奏的變化,不斷重復主題,變奏的次數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而寫作,是比較古老又經典的的作曲方法。在奏鳴曲中最流行的一首是莫扎特的《小星星變奏曲》,海頓也寫了很多變奏曲,算是變奏曲作曲家的代表之一,而貝多芬深受海頓影響,(海頓是當時貝多芬的老師)。貝多芬在創作中不斷探索,比如:把變奏曲曲式應用在鋼琴奏鳴曲和交響曲中;或者把三個樂章的傳統奏鳴曲規格擴張到四個樂章的傳統交響樂的傳統曲式,節奏上不斷增加切分音,休止符等變化等等,使得貝多芬的作品有著獨特的印記。這些古典時期對于曲式上的探索,對后來的作曲家,如:李斯特,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瓦格納等有著極其深遠的啟示。有學者經常把貝多芬的奏鳴曲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中期和晚期,貫穿他的一生。這一共三十二首的奏鳴曲是貝多芬寫于1795年到1822年之間,和被喻為“舊約”的巴赫《平均律》齊名,貝多芬的32首奏鳴曲集被喻為”新約“。在傳統古典樂寫作方式中不斷地探索各種創作可能性的貝多芬在精神世界與死亡上的探索不斷加深。在他晚期最后三首奏鳴曲中,展示了內省,空靈,超越和孤獨的特性。文特 (Robert Winter)在上海音樂學院系列講座中的第三講指出,“他為自己內心而寫作而不是為觀眾寫作...貝多芬整個就是在寫自己的東西,特別是他晚期的作品。” 這篇文章會通過淺顯分析貝多芬中期和晚期的三首鋼琴變奏曲來縱向理解貝多芬的作曲發展路徑和精神世界。它們分別是:貝多芬第10號D大調奏鳴曲的第二樂章(Beethoven Sonata No.10 in G Major Op. 14, No. 2),貝多芬第23號F小調奏鳴曲“熱情” 的第二樂章(Beethoven Sonata No. 23 in F minor Op. 57 “Appassionata”),貝多芬第32號C小調奏鳴曲的第二樂章(Beethoven Sonata No.32 in C minor Op. 111)。


貝多芬第10號D大調奏鳴曲的第二樂章

II. Andante in C major, subdominant of G major

貝多芬第10號D大調奏鳴曲的第二樂章是貝多芬寫作奏鳴曲集里的第一部變奏曲曲式,還保留著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的特色,雖短但是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這部短小作品的主題有兩個特點:第一,主題有著非常幽默和滑稽的特性,就像是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一般,短小的音符帶來了活潑的一面。和聲方面總是用屬音來做結尾,卻又短又快。第二,突然的抒情部分把主題帶入到一種非常優美的境地,最后在結尾處強調音在弱拍上帶給聽眾新鮮的感受。而從抒情部分開始重復,給人以強調的感覺。

第一變奏:主題的樂思被切分音所陪伴

第二變奏:如同后印象派的點彩畫作(Pointillism)一樣,一點點勾勒出主旋律,非常新穎風趣。

在四個小節的過渡之后我們迎來了第三變奏

第三變奏:也是最后一個變奏,即非常連奏(molto legato),不使用踏板而演奏出來非常優美的連奏。

尾聲(Coda):回歸到主題整齊的行軍曲節奏,最后結束在極強C大調和弦上

這時的貝多芬正在摸索鋼琴奏鳴曲的各種可能性與未來走向,非常的中規中矩,有著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的特點之一。在變奏曲的探索上,貝多芬式的幽默與詼諧無意被呈現得淋漓盡致。


貝多芬第23號F小調奏鳴曲“熱情” 的第二樂章

II. Andante con moto

不同于貝多芬著名的“悲愴”奏鳴曲(“Pathétique”),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的名字并不是作曲者本人賦予的,是在1838年一個對此作品出版了一個四手聯彈的改編而編寫的。本曲寫于1804年和1805年之間,是貝多芬最偉大也在技術上最有挑戰的鋼琴奏鳴曲之一。不得不提的是,在這一年,也是貝多芬聽力發生不可逆轉惡化的開始。

作為行版的變奏曲,“熱情”的第二樂章有著極簡和質樸的旋律風格,而不失豐富的和聲編排和低音獨特的復調旋律讓聽者在感受上并沒有單調的感覺。像是在行進走路一樣,前八個小節(即主題)包括十分常見的和鉉,簡單明了。而像進行曲的節奏讓人不得不跟上這個步調,有著讓人欲罷不能的感受。這是的主題給聽者的感受是非常低沉和黑暗的,席夫(András Schiff )在公開課上表達了這部分如同交響團中的長號所存在的莊嚴與凝重。主題過后是四個變奏(嚴格說來是三個變奏加一個尾聲“coda”),如同黑暗過度到黎明的過程一般,最后通過結尾響亮的減七和弦過度到第三樂章。

主題:以四分音符的行進速度呈現

第一變奏:八分音符,左手為流暢的連奏(legato)樂句,右手為活躍的跳音(staccato),這時雖然感覺還是在暗夜中,但已經接近日出了。

第二變奏:十六分音符的律動,始終很連貫(“molto Legato”)是貝多芬在這一部分明確指示。

第三變奏:三十二分音符的律動,這時,太陽終于從地平線探出頭來,黎明來臨了。

尾聲(coda):回歸到主題,通過不同的音域來復述主題的旋律。

整個第二樂章聽起來就像是在滿心歡喜等待日出一樣的心情,經過漫長的黑夜,推開窗子,微涼又帶著泥土與露水味的清晨陽光覆蓋大地。作為”熱情“一首一尾激烈樂章之間的”喘息“,第二樂章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更是典型的主題變奏曲曲式的代表之一。


貝多芬第32號C小調奏鳴曲的第二樂章

II. Arietta: Adagio molto semplice e cantabile (小抒情曲:柔板緩慢簡單如歌一般的)

貝多芬最后一首奏鳴曲的最后一個樂章,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這首奏鳴曲完成于1821-1822年間,是貝多芬里程碑式偉大的作品之一,是有著兩個強烈對比樂章的奏鳴曲。第一樂章與第二樂章的強烈對比體現在:大調/小調,快板/柔板,富有激情的/簡單,質樸,奏鳴曲曲式/變奏曲曲式,塵世的/心靈的。第二樂章包含一個16小節的主題和五個變奏及一個尾聲(coda)。

主題:歌唱性在主題里得到特別的體現,從第一小節開始,嚴格遵守第二樂章的基調-小抒情曲,歌唱性極強。

第一變奏:9/16的節拍,16分音符構成非常平衡的織體

第二變奏:類似搖籃曲的形式出現,32分音符,由此可見音符時值越來越小

第三變奏:非常像爵士boogie woogie的一個變奏,時值繼續縮小到64分音符

第四變奏:左手的低音三連音仿佛訴說的古老的密語一樣,回歸到黑暗的境地。而之后連續的高音音域的三連音如同破繭而出的新生力量一般,拔地而起從泥土到天空中,仿佛可以伸手觸摸到星星一般,有著超凡(transcendental)的心靈體驗并且具有詩意,超越鋼琴藝術的表達的極限。

第五變奏:連續的顫音指引聽者抵達到一個類似接近天堂的境地,好像我們人類在反問自己,我們人類到底把自己歸結于宇宙中的哪里?

結尾(coda): 富有感激的心情回歸到主題,好似落葉歸根一般,經過沉思和自省,在結尾對人的生命敬畏與珍視,人的生命富含有著無限的可能,成為人類永恒的主題。

貝多芬晚期的作品特點是深度思考對人類自己和對生命的敬畏以及死亡的審慎,在人類可以觸及的想象力中無限探索。借以此篇淺談,希望可以和更多的朋友一起更多深度地了解貝多芬一生的精神世界和音樂創作心路。

試聽鏈接:

1. 貝多芬第10號D大調奏鳴曲的第二樂章

由肯普夫(Wilhelm Kempff)詮釋的奏鳴曲:https://www.xiami.com/song/bf03IHR336b4

2. 貝多芬第32號C小調奏鳴曲的第二樂章

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詮釋的貝多芬奏鳴曲:https://www.xiami.com/song/mQGxBL54ba1

3. 貝多芬第32號C小調奏鳴曲的第二樂章

布倫德爾詮釋的貝多芬奏鳴曲:https://www.xiami.com/song/xL1w0Mca993

PS. 如果鏈接聽不了,請告知,謝謝!鏈接適用于國內的朋友。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1. 席夫貝多芬公開課(András Schiff)

http://download.guardian.co.uk/sys-audio/Arts/Culture/2006/12/05/02_23fminop57.mp3

[Accessed 7 Jan. 2020]


2. Walden Hughes

BEETHOVEN'S PIANO SONATAS The Final Decade

https://www.jstor.org/stable/43544086?seq=1

[Accessed 8 Jan. 2020]


3. 國家大劇院:貝多芬的鋼琴世界——紀念貝多芬逝世190周年

http://www.chncpa.org/cgyl_278/yszl/wqzl/201703/t20170316_168322.shtml

[Accessed 11 Jan. 2020)


4. BBC Artur Pizarro: The Beethoven Sonata Cycle

https://www.bbc.co.uk/radio3/classical/pizarro/sonata32.shtml

[Accessed 11 Jan. 2020]


5. Beethoven Sonata No. 23 in F minor, Op. 57 “Appassionata”

https://www.laphil.com/musicdb/pieces/5309/piano-sonata-no-23-in-f-minor-op-57-appassionata

[Accessed 5 Jan. 2020]


6. H. A. Harding, Analysis of form as displayed in Beethoven's thirty-two pianoforte sonatas :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form of each movement for the use of students


7. 【講座筆記】貝多芬與晚期:沉思最早的“晚期”風格

https://www.douban.com/note/490

850712/ [Accessed 5 Jan. 2020]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