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4.25 晨讀感悟

001. 故事的重要性

“舉例說明”一直比講大道理,更能夠深入人心。因為大道理是人說出來的,而故事是實際存在的,人們更傾向于聽取具體的故事,從而悟出大道理。

還記得自打我懂事的年紀起,就給我同胞姐姐講故事,開導,總結道理。不是因為我懂得多,而是因為我姐姐是個容易想不開,鉆牛角尖的人。而全家她只聽我的話,自然而然“開導”這個工作就落在了我的頭上。很顯然,一個人在想不開的時候,大道理是沒有用的。我會經常自嘲自黑,把我的黑暗歷史搬出來講給她聽,希望她不要重蹈覆轍,最后再附上一句大道理,讓她明白我的用意。

故事的重要性在于“能夠讓聽者自主吸收,并自悟道理”,而非我們灌輸道理。


002. 四個故事主題

(1)我是誰

明示故事的主人公,會增強聽者的信賴感。

我一直認為“我”總比“我朋友的朋友”來得真實,并且對聽者來說沒有距離感。所以哪怕自黑了自己,也原因拿自己說例。具體的故事不會像一句大道理一樣冷冰冰,聽者反而會因為一個故事記住一些道理。

(2)我為何而來

用故事的形式表達清楚目的,也會讓聽者容易接受很多。

“從前有個小白兔,自尊心很強,不愿意別人插手她的事情。有一天她種著種著蘿卜,就被惡狼惡虎包圍,想叫同伴和朋友幫忙都來不及”

當家長想勸導自尊心強的,爭強好勝的孩子時,如果一上來就“我幫你”,一定會起反效果。用故事表達清楚來意,孩子的接受度也就大大提高,明白媽媽的用意和貼心了。

(3)我們的目標

我是很反感沒有接受性的“洗腦”的。

還記得上個月面試過的一家日企,面試官說“進了公司就要按照公司說的去做!要同意公司的理念,每天開早朝會的時候要大聲讀出公司的宣言!”說實話我當時是有些懵的,內心在想“為什么”“理念背后的愿景是什么”...

如果一味給他人灌輸道理,只會導致聽者沒有接受的可能性,會認為被平白無故洗腦了。有目標是好事,但背后的“為什么”更重要。

(4)“授人以漁”

如果想表達它的重要性,那就舉例說明,講故事吧。

我在工作中,教新人的時候也是如此。“你知道么,我之前犯過很多錯,有一次我給客戶發郵件的時候忘了附上PPT,還打電話問客戶您對我們制作的方案有何看法?糗大了!”

很小的故事就能告訴新的同事,小事也馬虎不得。聽者會因為一個真實的故事長記性,同時也會對講故事的我增強信任感。


003. 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手勢、情緒、語氣、感官

這些為何在講故事時重要?我認為,因為可以把聽者“帶入”到故事里,從而明白道理。

大道理之所以難接受,是因為聽不進去。讓聽者“置在其中”是故事的魅力之處,也是最有效的原因。所以,在講故事時,“如何講才能讓聽者接受”是最最需要考慮的。無論用什么方法,聽者能夠進入到故事里,并最后恍然大悟,那就可以說這個故事就很貼切,很成功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