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流傳著一份央行《關于加強征信合規管理工作的通知》,雖然沒有得到監管部門確認,但是今年以來,央行對于征信市場的整肅卻是有目共睹。從9月份開始,央行就已經在不斷清查各家銀行信用卡中心查閱個人征信記錄的違規情況,并且有一些銀行因為沒有得到個人征信授權就查閱了征信報告而受到央行的處罰。
1、有機構“偷吃”征信蛋糕
前海征信發布的《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發展報告2017》顯示,截至2016年9月份,人民銀行個人征信系統共有2927家接入機構,其中4.12億人有信貸業務記錄,超過一半的自然人沒有信貸業務記錄。
目前,市場上與“征信服務”相關的公司有2000家左右,其中完成備案的企業征信機構約100家左右,獲得央行批準籌建的個人征信機構為8家。
如此龐大的征信蛋糕,自然也少不了偷吃的人。據2016《年度互聯網安全威脅報告》顯示,2015年其統計的個人信息記錄失竊總量超過5億條,互聯網數據黑市中專職網絡詐騙的黑色產業人數達160萬人,在黑市流通的用戶資料達6億條。
2、查個人征信必須取得授權
《征信業管理條例》中明確指出向征信機構查詢個人信息的,應當取得信息主體本人的書面同意并約定用途。在沒有得到他人授權的情況下,個人無權查詢他人信用報告。
由于我國征信機制建立的較晚,早期金融機構查閱客戶信息并無規范性文件,從2013年開始,各家銀行才開始陸續與客戶簽訂個人征信報告查詢授權書,這也使得部分銀行的存量客戶仍然存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今年下半年開始,央行對各家銀行嚴查了沒有授權調取征信報告的違規情況,并以罰金形式處罰了一部分違規銀行。
今年下半年以來,央行整治征信市場動作頻頻。7月份,央行首次通報瞭望洲征信事件;8月份,央行要求核查已備案的企業征信機構;同月,央行開出首張征信機構罰單;10月份,央行發布了《信用評級業管理暫行辦法》并要求征信機構需要接受注冊地央行分支行辦理備案。(吉盟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