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要做一件事而有猶豫時,和朋友或者親人討論,常常得到的回答是:“三思而后行啊!”于是你三思而后就沒有行了,因為要不就是失去了時機,要不就是三思覺得不可行了。
其實你如果不三思而后行,你已經成功了!當然也可能失敗,但至少不會有三思的糾結,未行的后悔。世人只知道“三思而后行”,不知道原文其實是這樣的: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以我解孔夫子的意思應該是:季文子這樣的人,做事不用三思,只要再思就可以了。這只是針對季文子而言!其他人呢?你要根據自己的性格來決定你是否要三思而后行?如果你是個激進的人、沖動的人,最好是三思,如果你是個優柔寡斷的人,再斯可矣!孔夫子從來都是因材施材,三思而后行是世人錯解了圣人意啊!
當有人說他已皈依三寶,不能喝酒吃肉之時,總有人會說:“你太執著了,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嘛!”這句話也成了一些不守戒的出家人的口頭禪。不知道斷了多少人的慧命,著實是可悲之極,我們來看這句的出處《濟公李修緣》中的原話是什么:
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嗚呼!多少世人因為只看前兩句而進了魔道?當來之世我如果入魔道,也是吃了這兩句的虧了!酒肉穿腸過時,如果是為天下蒼生,也不失為菩薩心腸,如果只是為貪口腹之欲,還有什么臉面說佛祖心中留?濟公之“酒即是水,水即是酒”我輩能做到否?濟公吃了兩只鴿肉,吐出兩只活鴿,我輩能做到否?如果做不到,還是好好從頭修來吧。
再來說說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于是乎批評之聲四起:怎么能這樣啊,太沒有人道了,老子的思想是不是有問題啊?孰不知縱觀《道德經》,老子并不是在教人治國治民治兵,真實的是在教人修行啊,這句和佛家的“眾生平等,生佛不二”有異曲同工之妙!老子講的是天道之下的人道,不是人道之下的天道。
諸如此類之事多如牛毛,望諸位讀書切不要人云亦云斷章取義,定當要有獨立思考全面貫通。
正當寫完時突然反省:上面是否也是我的斷章取義?豈不是誤人更深?讀者當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