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隨處可見的過度補償和過度反應
一、過度補償和過度反應是指?
過度補償和過度反應,是反脆弱性的具體表現形式。
1.過度補償,是一種運行機制,指為彌補不足或應對壓力,通過合理有效地方式,最終不僅實現了正常的補償,還形成了額外的巨大優勢。
2.過度反應,是過度補償機制作用的結果,將適當的壓力、刺激和挫折,作用于處于劣勢的人或事中,其釋放出的多余能量能逆勢上揚,得到超乎尋常的收獲。一個過度反應的系統一定會采用超額模式。
二、過度補償和過度反應是好是壞?
過度補償和過度反應,本身并無好壞對錯。
1.目標正確而適量的代償和反應,有助于事物的創新和跨越式發展。
2.如果過度追求領域依賴,或被脆弱推手用于系統套利,這一機制也同樣會產生巨大的負面效應。
三、過度補償和過度反應與反脆弱性之間的關系是什么?舉例說明
過度補償和過度反應,是反脆弱性的具體表現形式。
1.過度補償:
? ? 01.社會:《左傳》中有“多難興邦”,創新、經濟增長是對壓力的過度補償。
? ? 02.個人:孟子云:知恥而后勇,成功、勇氣是對挫折的過度補償。
2.過度反應:
? ? 01.信息不對稱理論:掌握信息較為充分的一方,向信息貧乏的一方傳遞可靠信息,從而獲利。
? ? 02.創傷后成長:人們在受到過去事件的傷害后,能重新振作并超越自己。
四、對你有何啟發?(對壓力、挫折、混亂的看法還和以前一樣嗎?)
1.對【冗余】的理解
? ? 01.過去把冗余至多當成一種功能上的備份,實際上應該理解為額外的超能力和力量,否則就無法解釋反脆弱性的能力增強。例如,對挫折和壓力的過度反應,所釋放出來的多余能量,成就了創新。
? ? 02.自然生態系統之中,層層冗余正是集中管理風險的顯著特征。例如,人類的重要器官,都是以冗余的形式抵御風險的。
? ? 03.定投從本質上看,也是利用冗余產生的復利效應,對抗各種不確定性帶來的巨大風險。例如,定投理財、每日閱讀等日拱一卒的行為。
2.對【壓力、挫折、混亂】的理解
? ? 01.過去將壓力、挫折和混亂,作為貶義的負面效應的代表,總是本能地恐懼、排斥、進而逃避。
? ? 02.從反脆弱性的角度看,這些詞語的感情色彩更應該是中性的。起決定作用的關鍵行為是:能否克服領域依賴,有效利用它們的過度補償機制, 從而獲得超越一般結果的過度反應。
? ? 03.面對【壓力、挫折、混亂】時,應該清楚黑天鵝事件總是會發生,因此應該全力以赴做到極致,而不是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毫無價值的情緒內卷、簡單機械的重復上。
五、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什么?
給我們帶來最大利益的,并不是那些曾試圖幫助我們的人,而是那些曾努力傷害我們并最終未能如愿的人。
1.試圖幫助我們的人,并未使我們擺脫領域依賴性,只是借助外力幫我們在現有領域內獲益,因此也就無法增強領域之外的思考和行為能力。
2.尼采說: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強大。試圖傷害我們的人和事,會通過各種方式對我們施壓和刺激,這恰恰激發了我們的反脆弱性。讓我們在挫折中不斷觀察、反思、學習和改變,最終獲得超越一般意義上的成長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