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愛的領域,努力的玩兒”——古典
這周小六的領讀,是古典老師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五個早晨,小六按照順時針方向,帶大家一起轉動了“三葉草”。
而我,也按照逆時針方向,讓自己回顧了30歲之前的成長故事。
“一個故事,就是一樁心事?!?/i>
這30年,從有了記憶開始,故事何止一個?
三葉草——興趣,能力,價值觀。
人生的金三角,職業規劃的三葉草。
擁有這個金三角的人少之甚少,也實屬難得。好多事是可以進行規劃和計劃的。
但從我自己的成長經歷來看,這三樣寶貝可不是可以靠點心機,做個計劃或夢想清單就能得來的。
細數一下,都是從突如其來的意外、眼淚以及疼痛中慢慢集齊的。
時過境遷,現在回想起,仍有一絲波瀾和感激。
第一葉——興趣
小六說,試著去認真觀察孩子們是怎么玩耍的:
他們在自己喜歡的事情里,全力以赴,努力,卻又對結果一笑而過。
這讓我們這些“什么都懂”的成人們不禁會有些臉紅吧,孩子們的世界,永遠都是那么真實和快樂。
沒有那么多功利、心機,和虛偽。
而回想自己的興趣們,也卻是如此。在媽媽開始有意識培養我興趣的時候,她唯一的功利心就是:一個女孩子,要學點東西陶冶情操。
1.愛音樂
在我還在她肚子里的時候,就對錄音機里的磁帶發出的聲音表現出了興奮,會用還沒長全乎的胳膊腿去試著跟著節奏拍打媽媽的肚皮……
我很愛聽媽媽給我講她懷孕時的故事,因為總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小學時,媽媽周末會讓我在自己房間寫完作業,待到午飯時,才能自由活動。
耐不住寂寞的我,把那時候學英語用的復讀機拿來當“walkman”用來聽媽媽給買的英文經典歌曲磁帶……
然后,這個小意外,同事培養了我兩個興趣:音樂,英文。
再然后,媽媽為了愛聽愛唱的我買了一套環繞杜比音響。從此直至大學,各種磁帶、CD就沒斷過,walkman也換了4個。
每次想起學生時代,那個情景都會撲面而來:周末,媽媽會和我一起聽范曉萱,蘇慧倫,張學友,周杰倫,孫燕姿……雅尼,奧斯卡原聲,葫蘆絲,鋼琴曲,交響樂……
2.愛琴
三四歲就對別人家的鋼琴愛不釋手,聽的入迷,而這個反應也被媽媽有心的發現了。
家里條件沒那么好,暫時買不起鋼琴,那就電子琴!至今回憶起每周末坐著公交,獨自去少年宮學琴的日子,還覺得回味無窮。
孤獨,辛苦,但卻很快樂
因天生的節奏感強,又學了樣樂器。所以被學校的音樂老師盯上,大合唱,樂器合奏比賽,鼓號隊,指揮,文藝演出……
那時候不知道什么叫:表現欲和虛榮。因為我是真心喜歡,所以也享受和音樂在一起的時間。
直至初二放學,推開房門,那架鋼琴靜靜地在那看著我………
那時我才知道,原來媽媽的心結一直都在:在我第一次去別人家因為那家的孩子不讓我摸她的鋼琴,而心里暗暗得給了自己一個承諾,最終圓了我得鋼琴夢。
因為本能,因為喜歡,我意外的明白了:
什么是母愛?什么是“心想事成”?
音樂為我打開了多少扇門和窗,已經沒辦法計算??傊?,我很感激,我的成長,我的一生,音樂,一直陪著我……
3.愛動
“起步就是跑,就沒好好學過走。摔了,起來自己兩只小手拍拍灰塵,接著跑”
——這就是為什么長大的我如此好動并喜歡運動的證據!
所以,小學一年級的第一次運動會前,班主任把全班拉到操場上來了場“海選”,那時性格還有些內向的我,不出意外的成功晉級。
然后,小學六年運動會,50米、100米、4×100接力……我都在得獎。
每次都很期待運動會,因為在這之前,會和同學們天天都上體育課,各種練習,各種商量賽前對策…其樂無窮
爸媽眼里,這事得唯一“功利心”估計就是:強身健體。
但于我,就是:有趣,好玩,會和小伙伴們有更多的時間一起玩。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說過:“對一件事感興趣,就會不斷的發現新的東西。”
是的,這個過程讓我對更多事兒感興趣了:跳遠,排球,踢毽子,跳繩,馬拉松…
和爸爸看球賽,和媽媽打羽毛球,看奧運會直播……
4.愛舞
興趣,也會隨著成長發酵。
因為好動,因為音樂,也因為從小被灌溉的那份母愛……在三觀形成的初期,舞蹈也因一次失意走進了我的生命。
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從小學舞,它就這樣悄無聲息的走進了我。
這是一個整合了我所有愛好、經歷、價值觀的愛好……每次用語言都不知如何更精確的表達它在我心里的位置。
總之,它成了我生命里的一部分。
于我而言,它不是一個謀生的技能,也不是一個得到更多關注和贊美的工具…
因為喜歡,成為興趣,愿意為它花費時間和辛苦,愿意讓它帶著我去重新認識自己,去重新看待這個世界…………
這也許就是我的“三葉草”了
“興趣,能力,價值觀”的一次整合
也許,我說的也許,它才可能成為我最后的事業!!!
否則,我會覺得提早說它是自己的事業,還沒資格,還有些不自量力。
第二葉——能力
努力是要有方向盤的。
這個道理人盡皆知,但該怎么找到方向盤,確實是個問題。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同理,方向盤不會自己跑到你面前,所以“努力”就不會那么有方向感和安全感
方向感,也就是我們說的目標了。
重點來了,那些沒有太多功利心的興趣,就是目標的來源了。
一個興趣,由最初的心理本能——感官喜歡,讓自己覺得愉悅并有趣,然后隨著時間的發酵,我們加上了自己的思維和主動認知,同時通過學習得到了能力,體會了更多,從而將自己的思維變得更為立體,形成了自我激勵價值。
價值觀形成的過程里,就是我們的一個一個目標形成的過程。
興趣培養的過程里,不斷出現的新想法,新事物,甚至是意外…都是目標們的土壤。
第三葉——價值觀
當興趣通過能力找到了平臺,把一個個目標帶給我們時,滾雪球一樣,我們也會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為了成為那樣的人,你決定了什么對你生命有價值?什么值得去做?
——很多事都值得去做,然后選擇那個“最值得”的,
這就是你的價值觀。
而這種興趣,如古典老師說的,也是興趣的最高級別——志趣。
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就是我們的成長過程。
而對于成長,就是一次破繭成蝶的痛苦。
沒有誰的青春是容易的,因為我們在不斷的試錯,經歷疼痛。
叛逆,迷茫,恐慌,不確定,不相信…
愛情,會若即若離,會痛苦,會失去。
親情,是避風港,但也會是傷人的。
友情,也可能只是一段陪伴、一次路過而已。
而掙扎,痛苦,也是因為自己心里有個更好的自己想去追求。
成長的空洞:現在的我,希望中的我,之間的距離
填補這個空洞,也就是:成長的空間
那我們又該如何填補這個空洞呢?(如何成長?)
用社會要求我們的那些?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美滿婚姻?
看似沒什么毛病的事,其實也是個治標不治本的無底洞,填補一個,另一個也會產生。就像“錢,沒有夠用的時候”一樣。
用物質、地位、名聲來獲得的安全感和快樂,是不會太長久,甚至是另一個巨大陷阱來臨之前的“回光返照”。
太快太容易得到的,太舒服進行的。大多都是沒營養,沒持久性的。
而最好的填補空洞方式(即真正的成長方式):
必須經歷“破繭成蝶”這個緩慢且煎熬的過程,但你會在疼痛里,找到真正的自己,也會找到力量源泉。
小六早讀會說的:
失去-接納-追尋-獲得
也許就是我說的“破繭成蝶”。
就如愛情,找到那個可以陪你度過一生的靈魂伴侶,是需要一些眼淚和辛苦的。
只有在不斷的自我經歷、自我成長中,你才會看到那個可以和你不同、又相同的伴侶,長的是什么樣子的。
世上最美的,便是愛情。
所以,辛苦些,沒關系,慢一點遇到,也沒關系。幸運的是,我們終將遇到。
To be,or not to be.
莎士比亞的這句話,曾聽過無數次。
而現在才真的明白:哲學家們的這種自我發問,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詩意大發,而是一次必要的自我探索。
幸運的成人禮——學會獨處
早上聽到小六領讀,才知道自己一路有多幸運。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里說:每個人需要一次成人禮:
擺脫他人認同,置身于真正的孤獨,獨立完成任務。
年輕的時候,讀書,游歷,交友,戀愛…野的越遠越好。
遠,不僅是距離上的,更多的是心理上,文化上。離開熟悉的一切,進入陌生環境,學會獨處。
當高考結束,不對,準確的說,是從報志愿選專業時,我就開始了“野”。
如果不是媽媽執意把我的第一志愿硬生生放在了第二志愿的位置,我會提前跑的遠遠的,估計回到父母身旁的日子還會拖得久點…
因為自己選的專業,加上要命的好奇心,還有那么興趣,讓我的大學生活很充實,但也很不滿足,因為世界那么大,不想只待在這一個省。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即使那時的我還沒什么具體方法遠離那個城市,但心已經提前上路了…而對于自己喜歡的專業,也學得蠻有興致,最終的結局確實很戲劇:
一直想著早點開始工作,嘗試更多的有趣的事情,卻在最后因成績優異,“被迫”繼續了高等教育。
從得到這個消息之后,我就開始“脫軌”啦,之前計劃的種種都開始變了路線,饒了大半個中國,經歷了好多意外,甚至是不希望有的意外…終歸是找到了通向“羅馬”的路。
從東北角跨到了東南,從商科專業跨到了法律。從接受保送開始,我的生活就一直在各種“意外”和“不務正業”。
從北到南的華麗躍身,中間也有些不為人知的辛苦:
氣候不適的身體反應,
專業跨度大而產生的壓力,
還有在那個最美的城市——廈門,發生的一場最不美的異地戀……
正因為這些不測,一次次痛苦和不堪,得到了一次次不得不在異地他鄉獨自擔當的機會…
這些當時看來不是很美好的經歷,卻把道理變成了越來越清晰的意識。
你是誰,決定了你是什么樣子。
突如其來,即使不是很美,但未必是件壞事。之后的故事也一直都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