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夏丐尊、葉圣陶先生的《文心》,一本實用的學習“讀和寫”的書籍。
? ? ? 買它的初衷是看到一篇寫作大咖的文章里寫到:
? ? ? 他讀過很多關于寫作的書,依然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偶然讀到這本書里的“我手寫我心”,開啟了他的寫作之路。
? ? ? 這本書時的背景是抗戰時期,日本肆意侵略中國領土,“九一八”事變后,迅速占領了整個東北地區,全國民心激憤。
? ? ? ? 各地學校師生組織抗日協會,編輯《抗日周刊》宣揚抗日。作者在書中以老師的身份,告訴學生怎樣寫一篇抗日文章。
? ? ? ? 第一步,是認清目標,寫出來的文章預備給什么人看。這篇抗日文章的目標是全國人民群眾。
? ? ? ? 文章中告訴大眾怎么抗日?他們文化人的抗日方法,通過報紙宣傳抗日實情,激勵他人以各種方法抗日。
? ? ? ? 好比很多關于成功的雞湯文,并不講成功的方法,作者只是激起讀者追求成功的欲望。
? ? ?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激起全國民眾對抗日的欲望。
? ? ? ? 文字是心里的語言,心理學家把心的作用分為知、情、意三種。
? ? ? ? 知是自身的知識,情是對事物的感情,意是意欲。
? ? ? ? 對某一事物的理解,與其他事物的聯系,是知;
? ? ? ? 對于某一事物產生的喜悅、悲傷、憤怒,是情;
? ? ? 對某一事物,應該怎么處置它,是意。
? ? ? ? 知的方面,抗日軍事、外交上的具體方案,他們沒有很明確的知識,東北事件的內容也有些缺乏。
? ? ? 他們是文化人,擅長表達情和意,文中應該以熱烈的情感感動群眾,用堅強的意志激勵大眾一起抗日。
? ? ? ? 情和意必須有知識駕馭,才不會一廂情愿的盲目表達。比如什么“撲滅倭寇”“畜生”,空喊口號是無用的。
? ? ? ? 文章開頭從簡單的敘述東北事件的情形說起,東北三省接連淪陷,百千萬同胞受難,這是“知”。
? ? ? ? 接著表達對失去的土地感到憤恨,對被殘害的同胞感到深深的同情和痛苦,對政府的不抵抗感到非常失望,這是“情”。
? ? ? ? 最后激起全國同胞的抗日精神,表示全國同胞才是拯救中國的希望,這是“意”。
? ? ? ? 文章的目的達到了,東北全境淪陷后,全國各地城市、村鎮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熱潮。
? ? ? ? 這篇文章的體裁和表達方式,可供參考借鑒。
? ? ? ? 初學寫作時,很多問題讓人殫精竭慮,比如故事不知道怎么寫,段落之間連接不上,文章結構不清晰,寓意不明確等。
? ? ? ? 原本隨心所欲的訴說,被文章的框架一套,仿佛像一個胖子,硬要從門縫里擠過去,急得滿頭大汗。
? ? ? ? 比起零零散散的訴說,故事更能讓讀者接受,寓意也更深刻。
? ? ? ? 對于文底不深的初學者來說,描寫身邊熟悉的、(已知)的人和事物是一種好的方法,再根據故事結構排練。
? ? ? ? 故事與自身的(情感)是聯系在一起的,這個故事帶給你的感受,是高興、悲傷,還是憤怒?引起讀者情感共鳴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 ? ? ? 故事必須是有(意義)的,否則讀者看完沒有什么收獲,會覺得你浪費了他的時間。
? ? ? 這個故事要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把別人無法表達的東西總結出來。或是給人一種新的觀念,顛覆他人的認知。
? ? ? 道理要深刻,觀念要新穎。
? ? ? 每個人的境界不同,你懂的他不懂,他懂的你不懂,人都喜歡琢磨自己不懂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