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魯如何到公卿?愿君無災無難過百歲

首圖來自網絡


1.

四川九寨溝地震已過7日。前天(8月13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轉載“星球研究所”的 《九寨溝會消失嗎?》。

“一切磨難皆是修煉,一切毀滅皆是創造。”此文從4億年前開始回顧九寨溝的歷史,樸實冷靜而又蕩氣回腸。文末作者引用了蘇軾《前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作者還在留言中說:“地球不需要保護,人類才需要!”

對于這留言的前半句,我的理解是:不是真的不需要保護,只是對于天災造成的美麗自然的改變,即便是天堂般的美景,也順其自然吧。

那么后半句呢?人類最早的安全感,來自母體。離開了母體之后,如天地間之蜉蝣,如滄海中之一粟的我們,如何保護自己?


2.

8月13日,《戰狼2》在上映19天后票房突破45億元,躋身全球TOP100票房影片榜。不管你喜不喜歡這部電影,不管它“燃”起的是愛國情懷也好,個人英雄主義也罷。至少有一點你無可否認:強大的國家給公民強大的安全感。

我想起了戰國時期一個故事。

公元前262年,面對強秦的攻擊,韓國割讓上黨郡以求和。

上黨,位于今山西省東南部,春秋屬晉,戰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上黨地區亦被三家瓜分。

韓國上黨郡百姓不干了。他們哭著罵著,韓王啊,我們敬你如父母,你卻在這關鍵時刻不要我們啊。我們寧死也不歸虎狼之秦。

上黨郡守也抗命不從,帶領軍民誓死抵抗。

而最最讓人沒想到的是,被派去替代郡守的大將馮異,居然比原上黨郡守更“激進”:韓國保護不了我們,我們去找鄰近的趙國。寧可便宜趙國也不去秦國。他私下聯系趙國,請趙國派兵接收韓國上黨郡十七城。

趙國朝廷為此開展了激烈的辯論,年輕但不知道帥不帥氣的趙王進行了激烈的思想斗爭,還做了一個夢。夢里有“左右兩色衣服”,有“堆積如山的金玉”,有人解夢象征殘缺與隱患。最后,他還是要了上黨。

沒多久,為爭奪韓國上黨地區,長平之戰爆發。

這是戰國歷史上規模最大、也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傷亡人數,據史學家呂思勉推斷,趙軍達45萬人,秦軍至少25萬人。

彼時,據《漢書·地理志》記載,韓國上黨郡人口也才大約19萬人。

當然,即使沒有這個上黨之爭,歷史的進程也會在別的故事中前進。秦國意在天下,那只是一個很好的借口罷了。

韓國之弱,將城池和百姓拱手相送;秦國“虎狼”之惡名,讓百姓更無安全感。所以,借第三國抗敵國,多么具有諷刺性。

戰國時期250多年的混戰,多少土地,今天是這國的,明天成了那國的。

人生只在須臾一瞬。戰亂中的生命,更是如蜉蝣朝生暮死。

這種情況下,國若再不強,民去哪里找安全感?

當然,我們大部分人都像薛之謙那樣渴望世界和平,不想在戰爭中親身驗證這一點。

我們也相信世界和平是主流。


3.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發生7.0級地震。5天后的南方周末發表了以《科學才是第一救災力》為總的主題的系列報道。

4年后,在九寨溝地震發生大約13個小時后,“南方周末”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深度文章寫道:

“與汶川地震時的建筑抗震等級要求完全不同的是,九寨溝在‘5·12’地震后,房屋建筑的抗震等級設計為8級。”

“民政部出具的地震快速評估也顯示,9度烈度區土木與磚木結構房屋比例分別為15.71%、78.57%。”

科學防災,科學救災,是南方周末作為深度觀察媒體的獨特視覺,也是民眾應該享有的安全感。

我想起另一件事。

2011年7月23日20時34分,D3115與D301動車在浙江溫州附近發生追尾墜橋事故,傷亡慘烈。

這是一個讓全國震痛的夜晚,也讓一家企業徹夜難眠。因為,當時該企業共有來自所屬不同單位的200多名新員工剛參加完總部統一舉辦的新入職員工培訓,于當天分批返回。但是具體有幾個員工在事故動車上,一時誰都說不清楚。

22時許,地處與溫州市交界區域的下屬企業,應上述企業安排,派出第一批應急救援人員趕往現場。后方,該企業同步開展人員信息排查。

多渠道排查,無數個電話后,他們很快確認了這樣一些信息:有12名新員工在出事動車上,其中4人受傷;其中6名員工在溫州當地醫院,另6名員工被安置在溫州一家賓館。

救援工作由此更精準地展開,救援善后人員也分批前往溫州。

“之所以能在最短時間內聯系上這么多學員,是公司前期對學員參加培訓的組織工作做得比較細,使得學員與培訓中心之間,學員與各單位之間,學員與學員之間日常聯系緊密,才能在短時間確認每位同志的安全情況。”后來總結這次救援經驗時,該企業有關負責人說。

在政府組織的統一救援的同時,該企業組織了精準救援、該企業在當地的兄弟單位也給予了大力支援,所有受傷員工,包括一名當時心臟位移的重傷員,都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救援、救治以及后續的心理康復。所有員工均平安分批返回家中。另外,所有員工的證件、證書等行李也都完好無損。

我采訪過這則新聞事件。6年之后的今年,前一段時間,我到與溫州相鄰的一個小城,就另一個主題采訪該企業下屬單位時,遇到其中的一位員工。

他告訴我,他當時不在出事車廂,所幸沒有受傷。但是事故慘狀和單位的救援,他是親眼所見的。本來那個小城單位由于太過偏遠、各方面條件不如意,有的人待不住想走,也曾影響著外地籍貫的他。而他終究覺得,命運已待他不薄,這是他和這個單位的緣分,便安心留了下來,并在第二年成了家。

這應該可以說,是一個組織給予的安全感吧。

不過,你得先有一個這樣的單位(組織)。


4.

李文星因家庭貧困沒有考研,卻在找工作的過程中誤入傳銷組織而不幸遇害。

每年到現在這個時間段,都有貧困學子因學費而焦慮乃至痛苦。

對個體而言,財富應該是最重要的安全感之一。

我的微信訂閱號里,某地的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前幾天跳出一條信息,標題是“助學貸款,‘貸’您贏未來”。

“經過8年努力,我市聯社累計發放貸款0.94萬戶,貸款金額1.61億元,貸款總戶數及貸款總金額均位居全省農信系統第二,有效解決了貧困生上學難的問題。”

現在的助學貸款免擔保,比我上大學時簡單多了。

簡單的背后是更多的尊嚴,不用你去各種證明你有多窮,各種證明你以后一定會還。

10多年前,在畢業的頭兩年,每月從1千多元的工資中存下4百多元,每季度還一次助學貸款,一直持續2年,然后換回“兩證”。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一半苦逼,一半自豪。

如中國科技大學隱形助學,用“科技實現人文關懷”,而助學貸款也用特有的形式保護寒門學子的尊嚴。貸款人用的是自己未來的錢,比求爺爺告奶奶去借錢,不知道強多少。所以,這里要感謝當年的宇宙第一大行。當然,這首先是國家的政策好,國家財政在貼息。

去年單位安排的體檢,我近日才得空去做了。加上個人自費,超過了一定費用,便獲得了那家體檢中心的VIP資格。專人全程陪同,有專門袋子和一次性床墊,各種流程秒等即可。雖然這與富豪動輒上萬、數萬以及我想象不到的體檢待遇完全不可相提并論,已足夠讓我這種工薪階層受寵若驚。

金錢,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資源的流向。

資源,對于以好多個零乃至1個億為小目標的富豪來說,是享受。對于平民來說,就是安全感的所在。比如醫療,比如教育,比如住房。

甚至是——活著的機會。

電影《2012》里,諾亞方舟只給人類3萬個名額。你如果能支付10億歐元的費用,你就有名額。

不過,電視劇《心術》也告訴人們,治不了的病,給醫生1個億,他也幫不了你。

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

最近,一個大學生因為家里每月“只給”1200元生活費而怒懟親媽。這不是缺乏安全感,這是要把自己的面子,或者享受,建立在家人的痛苦上。

以掠奪他人建立自己的安全感,有的個體是這樣,有的組織(包括國家)也是這樣。


5.

人們看病喜歡找主任,有問題要找專家解答。《2012》里,諾亞方舟也給有關人類延續的各個關鍵領域里最杰出的人才,留了座位。不需要付錢。

物質基礎不夠?才華就是最大的財富。

蘇軾,不僅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還是水利專家,美食大家,服裝設計師。放到今天的環境里,他不用當官,他可以是最會做菜的詞人,詩寫得最好的服裝設計師,等等。開個微博或者公眾號,分分鐘粉絲上千萬。

有一段時間,我常夢到自己回到大學讀研。

睿智的大姐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在一些事情上的痛苦,其實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自己何止不懂水墨,還有很多都不懂。

當外在不能給你安全感時,當才華不足以支撐時,能怎么辦?讓內心強大起來吧。

比如,你想想東坡先生,雖然他不是普通人。

本文開頭引用了《前赤壁賦》,蘇軾還有一篇《后赤壁賦》。

兩篇分別寫于宋元豐五年(1082年)夏秋。那時,正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第三年。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著名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寫于同年春,被譽為“坦蕩之懷,任天而動”。

從43歲開始,遭誣入獄受酷刑折磨,數次險被殺頭,之后被貶黃州,受召還朝,自求外調,復受召還朝,再被貶惠陽,又流落儋州,再被召還朝。最終,卒于北歸途中,享年65歲。

命途如此多舛,如果沒有豁達的心胸、強大的內心,蘇軾如何能寫出那么多好豪放豁達的詩詞,拯救自己,更鼓勵鼓舞后世千千萬萬不得意之人。

不過,即使擁有這么強大的內心,他也寫過這么一首特別的七言絕句: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洗兒詩》)

這是公元1083年9月,蘇軾在第四子(蘇遁)的洗兒宴(類似于滿月酒宴)上所作。看似簡簡單單的28個字,被后人解讀為充滿感慨、自嘲、諷刺、祝福等復雜心情。

我個人倒是覺得,既然他已能寫出“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那么,在這么一個喜慶的日子里,我倒寧愿理解為,一個父親的心情應該是對兒子的祝福多于政治憤慨——但愿你大智若愚,一生平安、富貴。


6.

然而,命運弄人。次年,即公元1084年7月,蘇軾離開黃州(今湖北黃岡),奉詔赴汝州(河南汝州)就任。然而,由于旅途勞頓,幼兒不幸夭折,未滿周歲。

“吾年四十九,羈旅失幼子。”無需任何文采,詩人這一句就讓人潸然淚下。

公卿富貴,功名利祿,在生命和健康面前,一文不值。

據網上的信息,截至8月13日,九寨溝地震造成25人死亡,525人受傷,6人失聯。

25人中有一對夫妻。其中的父親在遇難前砸碎車窗,推出兒子。

愿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圖片發自簡書App

記得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我先跑到Chinaren校友錄(那時尚流行的社交媒體)上去了解老家在四川的同班同學的情況,后來又到超市買了手電筒、餅干、礦泉水等物,備在床頭柜上。買的是那種充電式的手電筒,后來就壞了,扔了。

昨天(8月13日),QQ空間通知我“歷史上的今天”也就是2015年8月13日,我發了一條說說:

“5天4夜!突然很感動有木有!仿佛從古代穿越回到文明時代!搶修人員辛苦了!”

再往前,2015年8月10日:

“這段日子里,有窘迫,更有感動!隔壁80歲的老人家給我家小寶寶送來至少5壺水!謝謝!”

再往前,2015年8月8日:

“又現十年前‘龍王’般臺風洪澇!又是四周水深過膝蓋!”

……

最近,小區門口一直貼著這么一則“通知”——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但愿所有好人一生平安,無災無難過百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