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群的思考

最近兩個多月參與了幾個社群,主要是讀書學習類的,以訓練營形式開展,另外接觸到理財、寫作、社群運營等社群。談談自己的看法。

社群見聞

參加的第一個社群是樊登讀出生產力訓練營,為期一個月,讀書兩天一本,每天300-500字打卡,然后跟一節相關主題大咖課;通過打卡先鋒、榮譽頒獎、點評點贊等激發學習動力。由于疫情期間,時間較為充分,學員普遍參與度高,所以收獲大!

參加的第二個社群是由上面的訓練營演化的高手圈,為期半年,自己自認4月份班長,通過招募班委,然后頭腦風暴,形成了月度社群運行計劃,基本上每周五天主題活動,這個讓自己進一步了解了社群運營的情況。有一點就是這個群是通過從前期訓練營的學員中篩選出來的,學習自我驅動還是不錯的,但運營上來說,但由于免費參加的,還有復工復查,人員時間精力有限,所以參與積極性其實一般。

參加的第三個社群就是樊登運營大學,為期7天,主要是聽課、復盤,項目運營(有個小當家活動),這里面有人員都是奔著實際運營社群去的,還是很積極的,小當家活動由我主策劃,后面分了統籌組、數據組、內容組、主持組、場控組等等,積極協作,認真負責,很不錯。

然后還有一個是剽悍行動營,這個是加強版的讀出生產力訓練營,一天一本書,500-800字文字和120秒以上錄音打卡,然后活動特別豐富:主題分享、思維啟發、日報、電臺、主持、演講、大眾評審等。通過打卡先鋒、高光時刻(優秀作品、高光老鐵)、游戲互動獎勵等等老激發人員積極性。

對于社群的理解

1.社群的本質在于人與人的連接。在同一時間在商場購物的顧客群體不能稱為社群,在一個小區內居住的人群也不能稱為社群。那么,什么是社群?在我看來,產生人與人相互關系的網絡才是社群,在這個網絡中,人與人可以相互了解和交流,并且能創造出情感,即互相關注喜好和行為。所以這樣的話,團購群如果只有福利關系,那就不能成為社群,而如果能提有效信息,讓大家交流起來,互動起來,連接起來,則就有社群的樣子了!

2.社群是以微信為核心媒介而產生的新的組織形態。從目前的情況看,微信作為一個社交領域最大的產品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而社群本質上人的群體,所以抓住微信是必備的,有了微信,拉到了人,組成了群,這是基本,還需要借助各種工具來支撐運營,比如打卡類工具(鯨打卡、小打卡等)、投票工具、直播工具等等。這些工具目前均有小程序,各有優點,那么通過以微信為核心媒介,把人組織起來,用工具方便人員參與活動,通過運營來營造儀式感、參與感、組織感和歸屬感,從而保證了社群的各項事務的正常進行。

3.社群是基于共同價值而集合起來的新的凝聚體。一個社群組成之前,就應該想好共同的價值,是共同的興趣,還是共同的追求,如果這些價值可以歸結為一句口號,那么就更容易傳播。比如讀出生產力訓練營口號是“成為更強的自己,連接更多的牛人”,比如剽悍行動營口號是“攻克讀寫說、干掉懶慫拖、升級朋友圈、打造競爭力”。但是如果沒有共同價值,那么就只能淪為投票群、助力群。

4.社群是包含四種激勵機制而推動的新的動態體。一個人為什么要去參與到社群活動中,是因為社群能滿足他的需求,比如滿足了精神需求,比如滿足了物質需要,比如滿足了情感需要,比如提升了自我驅動,這些我們可以歸結為4種激勵,分別是:精神激勵、物質激勵、情感激勵、自我激勵。那么社群的價值就應該在這些方面體現,設計相應的活動和機制來滿足。比如前面的榮譽證書的設計、游戲獎勵、助教點評、組長催打卡等都可以看做是落實這4種激勵的具體措施。

5.社群需要一個團隊來運營。有價值是判斷社群是否優質的標準之一,而活躍度是社群持續熱情的顯性指標!這樣的話,社群需要一個帶頭人提供價值、制造話題,然后又一批跟隨者(骨干分子)擴充思維、引導互動,然后帶動更多的加入、融入,那么除非一個人很強,可以做這些全部的事情,否則必須有個團隊來支撐,而且這個團隊也要有后備力量。那么如何打造團隊?隨著入群人員的增多,可以建立管理組群、核心群、普通群,管理群有積極的管理成員構成,重大問題先行討論,達成一致后丟到核心群,核心群是高度認可的積極粉絲,但沒有時間精力參與群管理,而后核心群認可或者反饋沒有大的問題,再放到普通群里實施。主動發現人才、推薦人才,激發人才。

社群的發展判斷

1.社群是必爭之地。這次疫情凸現出來線上的機遇,直播帶貨就是典型案例。而社群則是線上流量的聚集地,將分散在微博、公眾號等等的公域流量轉化為私域流量,進行精準對接,或者是營銷,或者是影響等等。同時一個有價值的社群能提供前述的四種激勵,也增強了群成員的粘性。

2.社群是非常鍛煉人的地方。社群總是由線上發端,同時要做豐富的活動,這樣的話需要有懂技術的人、會寫文案的人、會設計的人、產生優質內容的人,這背后又要策劃的人、組織協調的人,這些又都需要溝通力,要會賦能。舉個簡單例子,學員不打卡,你怎么激勵他?這不是職場上的上下級,有公司層級在那里,這就需要你去賦能,去激發其內在動力,那么你對學員心理的把握、你的表達等等都很關鍵。除此之外,積極主動、踏實上進、團隊意識等都可以得到鍛煉。尤其對于大學生,你可能不太容易進入一家公司去做事,但是卻可以很容易找到合適的社群進行鍛煉。

3.社群是一種不得不接受的生活方式。集體是人的剛需,而宅又是實際表現。當你在家時,其實你通過網絡(尤其是社交網絡,如微信)與世界溝通,這已經成為一個事實,并且會持續下去。所以加入或者自建有質量的社群會成為更多人的選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最后附錄一些社群理論和實踐類的書籍

1.《小群效應》

2.《用戶思維》

3.《高績效教練》

4.《參與感》

5.《社群營銷實戰手冊》

6.《社群營銷與運營》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