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和水和房子

坐地鐵,看見地上的房地產小廣告上面的文案寫著“30萬擁有80平米大產權房,搞定你的丈母娘。”。

諸如此類的文案還有“我媽我媽說了,在這兒買房才能嫁給你”、“在這兒買房,告別單身”、“xxx,屬于年輕人的第一套住房”、“小兩口兒首選住所,緊挨地鐵,交通便利”……

不知道必須買房才能結婚這個思想是誰發起,又是從何時開始,聽喝過洋墨水的朋友說,在外國40歲能給自己買一套獨立住房就是相當牛的事情了。為什么要將中國20多歲的年輕小伙子用房綁架起來呢?

我們肯定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到丈母娘身上。雖然質疑結婚是不是必須要買房,但是買房結婚已經是現在的事實,這個社會基調就是:你不買房,你就活該沒有活該沒有房事,就算你蠢蠢欲動也無處安放你即將噴薄的精子。

如果不買房,進行裸婚呢?這是許多少男少女時期的理想。可是現在,就算你把裸婚換著花樣的說成“以后一起奮斗”放在非誠勿擾上,你準能讓女嘉賓兩秒鐘之內滅燈,為什么不再一秒之內?多出的一秒回味理想。裸婚對于女生的潛臺詞就是:我沒錢沒房,以后一塊兒過苦日子,我途什么?

男人想裸婚是對的,因為他是真的想一起奮斗,這樣才能學會努力。人人都說要買潛力股,雖然潛力股的風險巨大,但是男人的成熟不能建立在歲數上,而是建立在經歷的事情上。男人的裸婚就像做風險投資,投資好了賺得滿盆金,投資不好依舊家徒四壁。

女人不想裸婚也是對的,因為她不能用青春做為賭注。女人愛物質是天性和本能,就像傳宗接代一樣當媽的總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對于婚姻也是,她們不想一開始的選擇就會輸掉。

這就造成必須有一方妥協才能解決買房的矛盾,但是一方妥協就又顯得像家庭地位像天枰一方傾斜,妥協是極其難的事情。既然雙方都不能妥協,那么必然會有一個總中調解的人,這個人就是父母,通常情況下,如果男女雙方都沒有房子,首付款各家付一半,為的同樣是不讓天枰傾斜。三個家庭供一套房子是很常見的事情,房價想降下來都難,你想啊,3個家庭都有對房子的需求,房價怎么下來。在中國,不僅找上學、找工作、求發展需要拼爹,戀愛、結婚的時候也需要拼爹,而且不論男女。

然后,你想沒想過為什么非要買房?真的是丈母娘要你買嗎?真的是你很物質嗎?并不是,你只是想擁有家的味道,這個味道在租來的房子里根本無法聞到,這或許是一種自由的味道,一種中國人心里特有的自由,一種特殊的自由味道。

自由這個詞,我已經很少提起,同樣很少提起的還有理想,這些字眼兒與學生時代搭配才最合適最妥當。就像那會聽許巍的《小魚的理想》,“在那遙遠的深色藍色海洋里,有著豐富而又多彩寧靜美麗風景,在這熙熙攘攘的繁華與群里,有個平凡的小魚兒”。繁華中的平凡和寧靜,就是一個理想的縮影,但也沒逃過中國人偏好于自己是“唯一”的自私思維。

想擁有自己的房子就代表著有可能擁有自己私密的空間,沒有私密空間,人會變的十分焦慮,誰都不想活在別人的監視之下,這或許就是我們想要的自由的味道。曾經看到過一句話,“一個要穿胸罩的地方,不能稱之為家”,對于男人來講就是可以暢快的分泌荷爾蒙。人世間本身一切都可以無拘無束,但是就因為“必須買房子,然后結婚生子過日子”的這種價值觀印象,有了胸罩的束縛,荷爾蒙被束縛。

常常聽大媽介紹自己的姑娘“我家閨女是個過日子的人”,如今看來,這更像是一種悲哀。你向生活妥協、向理想妥協,循規蹈矩成為了最終歸宿,就連快樂也是麻木的快樂,生活中看起來像一只平凡的小魚兒,可實際上卻脫離了水。這樣的姑娘干脆也別娶,娶一個為了完成從生到死任務的人有什么意思?

當人被難以實現的價值觀所束縛時,無異于平凡的小魚兒脫離了水。失去水的魚兒,又談什么自由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