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次分享——全流程拆解我的課程設計方法論

很多人很好奇小六是怎么從零開始完成一次分享的。

我梳理了整個過程,從**征集問題、分類拆解、搭建框架、完善內容、反復迭代 **等方面跟你分享我在設計課程時一定會做的事。

不管你是想設計自己的課程,或者是做一次分享,都會有幫助的。

1

課程和分享的土壤來自學員的問題。

知道問題是分享的第一步。

這些問題首先來自自己,其次來自想聽課的同學。

每一次接到分享邀請,我都會要求組織方做問卷調查,幫我收集學員的問題。

比起我能講什么,我更想知道他們想解決什么問題。

不帶問題來聽課,我會推薦他們去看我的書或者公眾號。

當然,我有時候建議他們直接動手去做,因為沒有問題的人,一動手就會冒出很多問題。

2

問題多了怎么辦呢?

對問題進行分類。

常見的分類有:

◆按照完成一件事情的流程

◆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

◆按照輕重緩急

◆按照優勢劣勢

等等

比如我是教閱讀力的,閱讀的問題就可以按閱讀的流程分:

選書-理解記憶-應用-輸出

到底選取什么樣的框架,其實沒有規則,全然由你來決定,就像一道菜,做法是沒有固定的。

但對問題處理的過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我會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去閱讀。

讀的時候做什么呢?

◆帶著熒光筆標注一些關鍵詞,看看這些關鍵詞是否在“認知射程范圍”內。

◆如果超出射程,我會在學員的問題上,提出自己的問題,等待進一步探詢。

每次有問題出現,我會很興奮,這意味著我的認知邊界再次迎來了升級的機會!

3

有了問題,接下來就是挑選核心的問題去拆解了。

一個問題的解答,就是一個知識點的目標。

具體可以怎么拆解呢?我會思考,是什么樣的因素造成了學員會有這樣的問題:

◆知識的缺失?

◆技能的缺失?

◆還是心態上動機上的問題?

所以我基于上面的3個問題,我設計了“腦手心”模型。

給大家看一個成果示范▼

每次要講一節課程,或者回答一個問題的時候,我都會借助這個工具幫助自己全面思考。

這樣做的好處是:

◆如果發現要解決一個問題,學員要學的知識有很多,那說明教學的時候,你要幫助學員記憶;

◆如果是動手的部分有很多步驟,那你需要加強示范;

◆如果是心態問題有很多(阿彌陀佛,上帝保佑不是),那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員思考,并一定要讓學員體驗到新的做法帶來的好處。

問題眾多,但我對一堂課的內容始終保持著克制。

一節課程是沒有辦法回答太多的問題的。

一堂課也沒有辦法傳遞太多的知識、技能和心態。

所以我一般會遵守“3”的原則。

一堂課最好不要設計太多的理論,3個是極限;

一堂課也不要設計過多的流程和步驟,5是極限,裁剪到3還是最優選項。

講師不是靠干貨多贏得學生的認可的,講師是靠讓學員變厲害贏得欣賞的。

4

當有了課程框架,就需要補充細節,讓內容變得豐滿。

這個過程我會逃離辦公區域,把問題全部打印出來,然后去星巴克這種沒有人認識我,也沒有人鳥我的地方,僅憑紙和筆來思考。

一個上午,或者一個下午,把內容框架和素材拼裝出來。

我用了“拼裝”這個詞。

是因為我有一個龐大的素材庫。

◆故事

◆實驗

◆金句

◆舉例子-打比方

◆步驟-流程-羅列

用這些素材去完善課程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些素材的整理過程是每天都在進行的。

閱讀一本書,看到一條讓我情緒波動的微博,甚至每周公司電梯里的海報都會成為的素材收集對象。

經過19年的刻意練習,我2019年讀了1000多本書,做了85份讀書PPT,每份PPT中都是一些知識點和大量的案例組合。

這樣的好處,就是我可以快速根據主題,設計出課程框架,然后快速組織素材,呈現出課程細節內容。

道理都懂,但這對講師專業度相關但是不緊急的事情,很少有人能堅持做。

我甚至在我的《好講師讀書會》上,發起了#每日講師DNA#計劃,引導大家每天分享自己當天收集到的3個素材,解釋為什么要收集,想用在哪里。

這個事情不著急,但是重要,持續做一段時間,你會和別人拉開距離的。

5

課程設計能力沒辦法速成。

就像臺上的表演從來不是靠快速集訓21天就可以做到的。

我的課程設計能力是一節一節小課打磨出來的。

每次遇到一個我覺得需要說幾句的問題,我都會嘗試先圖解,然后做PPT,然后找理論支持我的觀點,再用案例和示范來提問者更好理解。

6

做課程,除了效率,還有靈感。

而這種靈感,來自對用戶的同理心。

很多老師忙著上課,忘記了去體驗小白是什么心態。

失去了小白心態,失去了同理心,也就沾染了知識的詛咒。

所以我常提醒自己作為教學者,要每天關注2件事:

◆在沒有流程的地方,我會設計出工具、表格,來變成流程。這樣可以幫助學員輕松上手,大家都能做得到;

◆在已經流程化的地方,想想看,為什么一定要這樣呢?為什么不XXX呢?

這樣幫助學員跳出老師設置的牢籠,有選擇地學習,掌握自己學習的節奏。

迭代也是課程設計不可缺少的一環。

以上就是關于課程設計的分享,征集問題、分類拆解、搭建框架、完善內容、反復迭代,希望這些步驟對你有幫助。

我從小不是一個好學生,偏科,大學掛科,英語四級沒過,本科差點畢不了業……

工作之后,在拆書幫遇到一群厲害的人,開始體驗學以致用的樂趣,那是6年前了。

此后的人生,無非在踐行一件事:用知識和行動改變自己。

有朋友很好奇問我:為什么要做教學者?做教育服務?

我告訴他,因為這個世界幫助過我,我也要去幫助別人。

讓每一個學生都取得他們的成功,就是做講師的意義。

你有什么做課程或者做分享的心得?

你經歷過最棒的課程體驗是什么?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