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偏見”“經驗”“評判”“標簽”之——我見

這篇的題目原本是“當我們在談歧視的時候,是在談論什么?”,后來覺得這個題目太泛,那么改一下,這里只談我自己的看法。我強調這一點。

歧視是偏見的升級版,兩者源于經驗,經驗有一部分源于自己和他人標簽化的評判,經驗也會鞏固或消解標簽化的評判。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經驗,有的經驗是跟人群共享的,有的經驗是自己獨有的。偏見和經驗是雙生的,有經驗就會有偏見。


我有很多偏見。

我認為北方人的普通話普遍好于南方人,這源于我的生活經驗;我認為中華書局出版的書可能會比廣西師范出版的書裝幀排版更好,這源于學校老師的教導;我認為華為的產品比小米好,這源于我的使用經驗;我對大部分粉色的物品嗤之以鼻,因為我不喜歡粉色,等等。

這些偏見讓我在面臨選擇時,了解自己的喜好,幫助我節約時間。讓我花20%的時間做出80%適合我的選擇。

然而,被我差別對待的事物本身并不差,只是,并非我的選擇,僅此而已。

我并不因此而覺得自己的選擇特別高明,也不因此而對別人的選擇抱有鄙夷,每個人有不同的選擇,很正常。

有時候我覺得有的人看問題片面。一件事有A/B面,或者更多面,他只能看到A面。我覺得他看問題太片面是膚淺,他是不是也覺得我想太多是傻逼呢?

偏見,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因為知道自己有很多偏見,所以我不愿意評判跟我的選擇判斷無關的人事物。

偏見節約了判斷時間,就要總是揣著偏見去評判別人嗎?未必。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分享自己對人事物的評判和偏見,只是在分享自己的經驗,本身并無對錯,有時候甚至是出于關心。但我不愿意去分享我的評判,尤其是對人的負面判斷,因為我知道自己片面。YOU ARE NOT IN THEIR SHOES, WHAT MAKES YOU THINK YOU HAVE THE RIGHT TO JUDGE THEM?IT'S JUST SO MEANINGLESS.

我經常給人事物貼很多標簽,這些標簽是我認識它們的方式。但越是親近的人,我越不愿意給他們貼標簽,他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值得我花更多的時間對待,我希望他們能有更多的選擇和可能,而不是被我的簡單標簽所限制。有的人覺得這樣做很傻,你不知道對方是不是也是這么對你的;并且,某種程度上也高估了自己對別人的影響力。也許吧,但這是我的選擇。

我知道有的人無法理解我,覺得我很怪,愛好或行事方式跟他們見過的一些人不一樣。如果這里面碰巧有我的朋友,我希望他們不要急著評判我,我希望他們花一點時間了解和理解我,否則,不愿意花時間的廉價交往,又怎么稱得上是朋友?


因為知道自己有很多偏見,所以我愿意給別人的偏見一些生存空間。

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多一句評價少一句評價,多一點歧視少一點歧視并不會改變這個世界本身。改變的只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而已。對有的人來說,改變他們的看法,就是改變他們的世界。

大部分時候,我無意改變別人的看法和偏見。

敲下這幾個字的時候我笑了笑,作為一個喜好觀賞語言角力的人,這么說簡直扯淡。但正是因為知道刀劍有刃,所以不愿拔劍向人。

有時候我能感覺到,有的人對自己的偏見非常自信,他們的經驗被實踐成功了,是適合他們的,對這些人,我道一聲恭喜。他們同時會做一件事,貶低其他“失敗者”,就像別人曾經對他們做的一樣。LOSING'S NOT TRUE LOSING, IT'S JUST MISFIT. 這么看我也有站在所謂制高點評判別人的嫌疑,我知道這種看法是我的偏見。我只是為這些人忘了這是個人偏見,而感到有點可惜。


看完以上三段,你應該會發現,我是不可知論者。所有的可知,都是有前提的。行走社會,很多時候我們的標準是世俗和大眾,這沒什么不好,我只是想多問一句,多數人的選擇,就一定適合你嗎?如果你覺得適合,請堅持。

歧視、偏見、經驗、評判,標簽,這些詞都不壞,希望我們在跳出窠臼的時候,不要被這些簡單的詞所束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