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看到一篇去年的文章,就叫做《不要去設計結果》,內容是介紹女排教練郎平的。
去年奧運會中國女排奪冠,媒體采訪郎平,郎平對媒體解釋“女排精神”,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庇谑亲髡甙堰@種成功的方法映射到了家庭教育中,呼吁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太看重結果,而要更加關注過程。有些家長聽從了某些社會上成功學的鼓動,為了孩子的達成某個目的,拔苗助長,甚至傾其所有,這些都是得不償失的。
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啦,只不過這種話只要說出來,多少都會自帶一點雞湯屬性。我是在一個黨政機關的網站上看到這篇文章的,網站沒有留言的功能,所以也不知道這篇文章流傳的到底廣不廣。不過講道理,“不要設計結果”確實是一種非常具有智慧的處世態(tài)度。
郎平是排球教練,于是就讓我聯(lián)想到一個跟她觀點類似的暢銷書作家加爾韋。加爾韋是一個網球教練,曾在哈佛網球隊任教。他寫過一本叫做《身心合一的奇跡力量》的書,豆瓣評分9.0,有人稱之為最佳廁所讀物。
加爾韋提出的“身心合一”,實際上就是莊子的“庖丁解牛”。曾經萬維剛在“得到”中解讀《無為》、《盜火》等書時都有重點介紹,這實際上是一個人將一種陌生的技能訓練內化成為自身的條件反射之后,就可以將他的意識空閑出來,從而完成更有突破性成果的情況。當時萬維鋼舉了爵士樂高手即興發(fā)揮的例子,這種狀態(tài)在奧斯卡獲獎影片《La La Land》中有非常唯美的演繹。
據稱,有學者專門為此監(jiān)測過一個人進入“身心合一”時的腦內活動。在普通狀態(tài)下,受測者在普通狀態(tài)做事時,大腦中活躍區(qū)域更多的是記憶和分析部分;而在“身心合一”狀態(tài)時,大腦中用于記憶和分析的部分活動減弱了,同時,大腦中用于警覺的部分卻格外活躍,在這個狀態(tài)下,只要這個人內在的技巧足夠成熟,他就可以應對一切突發(fā)意外了。
相反的,一個人如果在做事時一直處于一種特別在意結果的狀態(tài),大腦被預先設計好的結果完全占據了,那么在產生突發(fā)意外時,就不會有更多的思維空間去處理這些意外了。所以太過專注于輸贏,實際上會阻礙一個人的發(fā)揮。用這個視角去看《摔跤吧!爸爸!》最后的橋段,就能理解為什么體育學院的摔跤教練很糟糕了。
除了臨場發(fā)揮之外,面對事業(yè),不要去設計結果也同樣很有意義。
在社會上混的小伙伴,應該都能聽到周圍有些特別自信的人想要創(chuàng)業(yè)。在這些人的嘴里,經常能夠聽到平臺呀,大數據呀,人工智能呀,VR呀之類的高科技詞語。如果時間足夠久,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人大多都很不順,這實際上這就是設計結果帶來的問題。
平臺化最具代表性的企業(yè)應該就是淘寶了,在那些要設計一個平臺的創(chuàng)業(yè)者嘴里,淘寶就像是標桿一樣的存在。然而他們全都疏忽了一點,淘寶的平臺化并不是當初就設計好的。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曾鳴博士也明確地指出過,淘寶的平臺化是結果,而不是原因。他的原話很玄乎,但很有道理。說淘寶之所以最后演化成為了一個成功的平臺,是因為淘寶具備平臺化的DNA。而一個產品在設計之初就已經把自己定位成了平臺,如果他的產品并不具備平臺性質的DNA,那么結果只能是事與愿違。
設計結果的人,是不可能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只有注重過程,才有可能達成某個結果,即使這個結果不是預先設計好的。淘寶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也想不到淘寶今天會是這個樣子,淘寶變成平臺,實際上是自己生長出來的。
有一個原理,是亞當·斯密講分工時提到的一個細節(jié),他說分工能夠使機器替代成為可能。斯密講的分工,實際上就是把一件工作分成很多個步驟,然后把不同的步驟交給獨立的人去完成。好比編草鞋,一個人專門去收集草,一個人專門去整理草,一個人專門去編鞋,這樣的效率最高,結果最好。一個人做一件事情,雖然看著復雜,但是經過分工變成很多道工序以后,有些工序可以用機器來替代。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面機器替代某道工序其實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機器是一個替代品,當它處于它應該在的位置,它就能發(fā)揮出巨大的作用。相反的,如果憑空去設計某個結果,要真的實施下來,就會很難。
現(xiàn)在特別流行的VR。如果你的工作中真的有能用新技術替換的步驟,那么使用新科技就會效果拔群。但如果說我要圍繞著某個新技術去設計一個結果,樣子就很難看了。就看現(xiàn)在的VR市場,完全可以用群魔亂舞形容,但再去看那些用VR表現(xiàn)的傳統(tǒng)游戲,VR只是替代了之前傳統(tǒng)的顯示方式和交互模式,結果反而擁有令人滿意的表現(xiàn)。
這種處世方式,也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好比我為自己設計了一個成為鋼琴家的結果,并且還給自己設計了一連串的練習。結果呢,就會喜聞樂見地堅持不下來。相反的,如果我并不是設計了這個結果,而是我真的很喜歡彈鋼琴,沒事兒就彈,彈好了還喜歡跟那些專業(yè)的鋼琴家切磋交流,喜歡把作品放在網上,那即使我不是一個科班的鋼琴家,最后也一樣會是一個民間的鋼琴家。而這個結果,并不是當初設計出來的。
同樣的道理,學習各種技能時,或者達成一個需要努力才能達成的目標時,設計一個結果,可能并不如享受過程容易。
今天是七夕,于是也可以把這個問題延伸到愛情方面。
找對象,最好的過程是從認識,到熟悉,到普通朋友,到互有好感,再到發(fā)現(xiàn)彼此不能失去對方,最后修成正果。在一起的結果,并不是當初設計出來的,而是真的合適才在一起。相反的,如果一方為了跟另一方在一起而去刻意追求另一方,刻意表現(xiàn)自己,那么其行為反而會讓另一方感到很不自在。
我的小伙伴曾經教育他的后輩,說跟女孩子相親,只要能保持你平時的樣子就已經很招人喜歡了,你要太在意結果,非要裝成什么樣子,或者特別在意自己的表現(xiàn),那么結果反而會是沒有結果。
所以講,不要去設計結果??鬃佣颊f了,盡人事聽天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