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時間不夠用了?瞎說!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面臨這樣一種尷尬:我們經常會因為一時的懈怠而將自己所要進行的工作或者學習滯后,導致自己的計劃堆積起來,長久下去,自己要做的事情就越來越多,時間也越來越緊迫,心中的壓力越來越大,使得自己的內心更加焦慮而無暇認真做事,由此形成惡性循環……這樣尷尬的現象總結出來就是四個字:沒時間了!

我相信,你肯定經歷過我上面所說的情景,也可以說,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在生命的某一時刻中感到時間的珍貴,并且為時間的短暫而嘆息不已,現如今,人們的時間恐慌感越來越重,關于“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也越來越多,很多人寄希望于這些書中的內容,通過學習“時間管理”的技巧來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然而解決問題的根本真的就是多讀幾本書嗎?答案顯然不是這樣的。

事實上,時間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放棄對時間的管理,把時間當做朋友,而我們今天就從三個維度來談一談時間這個話題:重新認識時間,積累的力量,科學的重復。讓我們更好地與時間成為朋友。

重新認識時間:

《把時間當做朋友》一書中提到,“時間管理”或者“管理時間”其實是一個虛假的概念,也可以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時間只會按照自己的速度流逝,不論你做事的快慢與否,它都不會受到任何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面對事實——時間無法管理,我們能夠管理的只有我們自己。

由此我們也就可以明白了,為什么讀了那么多“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依舊沒有利用好自己的時間,原因就是我們的認知出現了錯誤,我們沒有把自己管好,所以其它的都是空談。要想管理自己,就要按照書中所說的,動用自己的“心智”,學會用更準確的方式思考、觀察、記錄、總結、分享和行動,自己的時間質量也會因此變得不同,整個生命開始煥然一新。

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想清楚什么事情值得去做,運用心智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在那一瞬間,時間根本無需管理,它已然成為了你的朋友——生命中一直陪伴著你的朋友。

積累的力量:

如果你想要把時間當做朋友,那么就要知道核心思想只有一個:一切源于積累。深信積累的力量,時間就是你的朋友,否則,它就是你的敵人。因為速成絕無可能。

我們不論在什么領域都希望可以做到速成,因為人都有著無窮無盡的欲望,趕緊做完這一個,就可以立馬去做下一個,即使不能不勞而獲,但總想著可以少勞多獲,因此違背了客觀的成長規律,殊不知有些階段是沒有辦法跨越的,一顆種子即使先天條件再好,也需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人的成長也是一樣,從卵子受精到胎兒出生,需要40周的時間,不論母親智商多高,體質多好,都無法改變這一事實。

面對無法改變的事實,就需要我們去接受,動用積累的力量。

說到“積累”,就不得不說和“積累”密切相關的一個詞語:“復利”。對于“復利”的認識很簡單,我們可以聯想到我們銀行的存款和利息。假設現在你的本金為10萬,年息為10%,那么30年以后,本利和大約為174.5萬元——超過本金的17倍,多么可怕的力量!

其實由銀行存款我們就可以看出,盡管本利和在最初的一段時間增長緩慢,甚至近乎于沒有,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卻可以產生令人驚異的巨大效果,這是因為“復利”不是單純地加和增長,而是爆炸性指數增長。這個道理我們可能都明白,但是可惜地是,很少有人能將“復利”的效用聯想到個人的成長上面。

我們之所以沒有建立成長上的“復利”,是因為巨大效應的前提是建立在長時間積累之上的,注意:是很長的時間。因為單純地把錢存30年很簡單,但是一個人不斷努力30年那就是一件極其困難甚至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了,而且在苦苦堅持地同時,你還要確保自己的努力也是正確的。這樣我們就明白了,我們的時間有時候并不是不夠用了,而是沒有用好,那么這樣正確的堅持又該怎么做到呢?——科學的重復。

科學的重復:

我們現在經常聽到“10000小時”理論,簡而言之就是在一個領域努力10000小時即可成為相關領域的專家?!度f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一書中,更詳盡地講解了這一理論。

想要把一個套路,一個技能,哪怕僅僅是一個生活習慣,甚至是一種心態,“長”在大腦中,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重復。但是在重復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兩點:在“學習區練習”并且找到自己的“反饋”。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成三個嵌套的區域,最內層是“舒適區”,其中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

很多人在學習過程會用到很長的時間,但是效果卻并不明顯,其原因就是因為自己一直身處于“舒適區”之中而不自知,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小學生每天都在做1+1=2,他的百位以內加減法會更加熟練嗎?顯然不會,因為他還沒有步入自己的“學習區”。

“學習區”其實就是一些你做不好的東西,也正因為你做不好,所以你需要反復鍛煉,掌握這種套路,進而將這種能力“長”在自己的腦中。只是在“學習區”練習很不好玩,也可以說就是給自己找苦頭吃,當你脫離“舒適區”的時候,你就不能夠像之前隨心所欲,想要堅持下去就需要強大的意志力作保障。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做不好”都屬于“學習區”,你可以把剛才做1+1=2的小孩再叫過來,直接讓他筆算1343.342*4562.326=?對于這種題目他是無論如何也算不出的,而且這么做還會會打擊他的自信心。我們在做練習時,就要搞清楚“學習區”和“恐慌區”的邊界所在,沿著自己能力的上限一步步慢慢前進。

我們在“學習區”反復練習時,還要注意找對方向而不要盲目地努力,這就要求我們在練習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反饋”。

王小波的文章《皇帝做習題》里面,提到編程和做幾何題這樣的事情和文人寫文章有著本質的區別,對于前者我們很輕易地就知道自己做的好壞,因為幾何題證明了就是證明了,而編寫的程序能不能運行,計算機立馬就可以告訴你,但是寫文章不行。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么一個苦逼的情形:在信息閉塞的時代下,一個文學青年在家里苦苦寫作,但是投出去的稿子卻全部石沉大海,這樣造成了什么樣的結果呢?就是他一直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水準,而且還認為自己寫的不錯,自己的才華只是被沒有眼光的編輯給埋沒了,而沒有意識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對自身的評估只不過是自己的幻覺。

而現在的互聯網環境下,這樣困頓的青年就少了很多,因為小說發在網上,自然會受到很多讀者的批評,那么他就會很容易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如果讀者都不喜歡這樣的小說,他也會理解并不是編輯的水平不夠。讀者的評價就是這位文學青年的反饋了。

文章總結:

1每當我們感到時間不夠用的時候,不要急于管理時間,首先要擺正自己的認知:時間無法管理,我們只能同時間做朋友。

2與時間做朋友的核心就是積累,做什么事情都沒有捷徑可言,我們需要接受現實,用“復利”的心態面對一切。

3我們在伴隨時間流逝的過程中,要學會正確的積累,在“學習區”進行刻意練習,并且找到自己的“反饋”。

其實之所以覺得時間不夠,也是希望讓心中所想更快速地得到,欲望更快地被滿足,畢竟人生苦短,早一些成功,就早一些獲得幸福。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成功只限于少數,但是個人的成長卻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每一天的積累都是對于自身的改變,相信在時間這位摯友的陪伴下,我們最終可以獲得“涅槃重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為方便自己看而收集的資料,既然有簡友喜歡,就整理一下發布出來吧,內容有點多哦,沒事慢慢看吧~) 更新部分: 其實...
    鯊莉閱讀 10,918評論 6 103
  • 2017/4/11 我是一個不會寫作的人,可是我卻偏偏喜歡寫,寫的東西吧也很無厘頭 愛,什么才是愛? 這個世界上愛...
    EveJ閱讀 247評論 0 0
  • 流行三法則是全書的核心:今天先說個別人物法則: 一、個別人物法則 1. 聯系員:把我們與外部世界聯系起來的人,他們...
    曉蕊閱讀 166評論 0 0
  • 我們經常忽略那些關心我們的人 我們經常關心那些忽略我們的人
    蕾蕾_6b2e閱讀 21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