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晨讀感悟-關于讀書筆記

閱讀本身是一種輸入,而寫讀書筆記則是一種輸出。如果只有輸入,那就像石沉大海,沒有意義。所以說寫讀書筆記對于讀書而言,是不可少的。請注意,這里是用的“寫”讀書筆記。不同于單純的摘抄,它是經過自己思考、聯想和語言組織的成果。那么,一本書,厚度達到幾百頁,總不可能都是精華,哪些是需要寫筆記,哪些是不需要寫的呢?從我自己的讀書經歷來看,我會為了增加深度,提高廣度和撿拾寶貝三個目的而寫筆記。

1.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作者與我產生了不同觀點,那么,我就會好好思考,作者這個觀點是如何產生的呢?有他的依據嗎?是什么呢?當我試著從作者的角度體會其觀點的生發,并結合我自己的經歷和認識對其進行分析總結,從而發現了其中的妙處,我會非常興奮。這種興奮好比我每天都會路過一個地方,而卻沒有發現那里埋了100萬,直到有一天有人把那100萬挖出來送給我了。如果能把我自己原來的觀點也記錄在案,這樣做對比,會更容易形成有深度的理解,同時加深印象。很多人抱怨記得東西太多,就忘了,其實真正用心思考過的知識是不容易忘記的,容易忘記的更多是那些不假思索而直接接受的。這就是我認為的深度記錄。

2.在書中,作者會提出一些新的認識、知識和理念,那么我會記錄。這些我所不曾知道的“新”,是我知識擴展的來源。這可概括為廣度記錄。

3.對于一些精彩的表達、總結等,是可以反復揣摩、效仿和學習的。那么,這些精彩之處也是要記錄的,而且不僅限于記錄,最好能附上自己的點評。也許每次回過頭再看,感受又不一樣,這樣的感覺就像每次都能尋到不一樣的寶貝。這樣的收獲可定義為“獎勵”。就像我去海邊游玩,順便撿回了很多漂亮的貝殼。

說了這三種要寫和記的,還有兩種內容是不需要記錄的:

1.作者與我相同的觀點是不需要記錄的,這樣強化自己的固有思想價值不大。事實上,我們很容易因為對作者的某句話或某個觀點產生共鳴而大筆一揮,奉為珍寶。所以這里的忍痛割愛顯得有些殘忍,不過我相信,閱讀不是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而是不斷進步。

2.對于那些我已經知道的知識,我是不會記錄的。

寫讀書筆記有很多種方法,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會更有價值。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