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早起,高聲朗誦《離婁章句上下》,其中對“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頗有感觸,在生活中,我們?nèi)プ非竽硺訓(xùn)|西,去做某樣事情,不一定都能夠成,有成有不成。如果不成功,那么我們的心態(tài)就會受到影響,正常的反應(yīng)就是怨天尤人,都是人家的錯,都不是自己的問題。如果這樣想,我們就在自己拒絕自己,我們就在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先冷靜下來,認(rèn)真分析其中的前因后果,反思自己有哪些因素沒有注意到?有哪些事情沒有做到位?有哪些地方自己做錯了?如何避免再次出現(xiàn)類似問題。這種反思非常重要,沒有這種反思,人是無法成長進(jìn)步的!
? ? ? 原文如下: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大意是:
? ? ? ? 孟子說:“你愛護(hù)別人,但人家并不親近你,你就要好好反省自己的仁愛到底夠不夠;你去管理人民,卻管不好,就要好好反省自己才智夠不夠;你待人以禮,但對方卻不報(bào)答以禮,你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夠不夠。任何行為如果沒有取得好的效果,我們就要反過來檢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會歸順你了。”《詩經(jīng)》說
“人的一言一行若是能夠長久地與天地之命相配合、相協(xié)調(diào),相信無數(shù)的幸福就會不求自來。”
個人看法:
? ? ? ? 這一段文字,某種意義上就是自我修身的良言,現(xiàn)代心理學(xué)中有一句話“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與孟子的觀點(diǎn)“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什么我會出現(xiàn)““愛人不親,治人不治,禮人不答”這三種狀況呢?這個需要我們好好反思,要從三個方面去反思暨“反其仁,反其智,反其敬”。生活中,行有不得的事情非常多,如果不學(xué)會反思,不進(jìn)行“反求諸己”,我們就會生活的不幸福,因?yàn)槿松惺司挪蝗缫猓蝗缫獾氖逻@么多,于是為了給自己的不幸找借口,我們就去抱怨天、抱怨地、抱怨人,全世界都錯了,就我自己正確,于是自己更加悲催更加可憐更加無人理解無人同情。
? ? ? ? 生活中,行有不得者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不是每一個追求都會成功,不是每一個欲望都會得到滿足,相反,我們要去評估自己的綜合實(shí)力是否匹配,就像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所言“我非常幸運(yùn),很小的時(shí)候就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xùn)|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是黃金法則。”所以孟子接著說“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這個“身正”是關(guān)鍵,“身不正”所有的追求都會“行有不得”。所以“身是否正”是反思的關(guān)鍵。最后孟子引用《詩經(jīng)》的名言“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我們該好好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與天命相匹配,唯有與天命相匹配,許多幸福美好的事情不用追求也會自然而來”。
余超林早讀《孟子》感言集之62: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2018-7-25 于上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