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孩子長大,才感慨“不做家務的人都是豬”!

這幾天,看到好多公號都在抨擊男人不做家務這件事,看過后,既感慨又無奈。

忍不住細想:一味的吐槽和抱怨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除非自己做出改變,讓男人承擔起家庭責任。

再者,不做家務的男人,并不是一天長大的,這樣的習慣,明明是日積月累,從小就養成的。

因為從小就沒有養成做家務的習慣,所以,為人夫、為人父之后,也壓根不知道妻子做家務的辛苦,更無法理解這些突如其來的責備和哭訴。

不知那些正在哭訴“不會做家務的男人就是豬”的媽媽們,是不是也正在培養不會做家務的孩子?

所以,今天我們聊聊讓孩子做家務這件事。

孩子做不做家務,區別真的很大

從小到大,和同齡的孩子比起來,我算是遲鈍的孩子,但卻總被周圍人夸聰明伶俐,我想,這大概是得益于我爸媽的教育方式。

我媽不是個普通的媽媽,她特別善于“利用我”。當別的孩子還在爺爺奶奶懷抱里撒嬌賣萌時,我媽已經會讓我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了。

幾十年前,我還是個小不點,我媽打掃衛生時,會讓我幫忙倒垃圾;大一點,她會讓我自己穿衣、疊被子、整理自己的物品,做飯時,也會拉我進廚房幫忙;讀小學后,我已經能很主動地把家里打掃得干凈整潔,還會在父母忙碌時,為她們準備簡單的食物……

大概正是那些被我媽“利用”的家務活培養了我,哪怕現在我離家在外,也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不用父母牽腸掛肚。

做家務活,不僅讓我學會了生活自理,也體會到父母對家庭的付出,懂得了感恩,也得以變得獨立、自主又充滿責任感。

而童年時的伙伴,由于被家人過度呵護,幾乎沒做過什么家務,看似一路平順,到頭來,工作和婚姻都需要倚靠父母。

小時候不知道,人和人會有這么大的差別。現在才逐漸領悟,家庭教育對人命運的影響巨大,連做不做家務都會又天壤之別。

所以,我更欽佩我媽,感謝她的精明和利用,也致力于做一個精明的媽媽,用這樣的方式帶出優秀的娃。

這不是我個人的感慨,有很多研究成果都有論證。哈佛大學學者就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

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干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這樣的研究很多,所以美國人特別注重讓孩子做家務這件事,但是國內卻很少被提及。

孩子做家務,最需要改變的是父母

我們常常羨慕美國孩子聰明獨立又自信,其實,這不僅僅源于學校教育的不同,家庭教育的影響也同樣重要。

在美國,不論孩子年齡大小,父母都會告訴他們在家庭中應該負起的責任,而承擔家務則是最好的方式。

但在國內,家長們最重視的是孩子的成績,和家長說讓孩子多做家務,別逗了~

連我們那個年代的父母都舍不得讓孩子做家務,現在的孩子更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寵上天,能自己吃好飯、穿好衣就不錯了。

很多時候,家長的心理是,自己幾分鐘就可以搞定的家務,沒有必要讓孩子參與,更何況,孩子幫忙反而會越幫越忙,不如自己動手。

但是,我們能讓孩子一輩子不做家務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做家務這件事上,比孩子更需要改變的,是父母和家人。只有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有機會承擔家務。

做家務的好處這么多,可是你卻不知道

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嘗試一些簡單的家務活,比如倒垃圾、整理自己的玩具,不僅可以鍛煉小手的精細動作,還能讓孩子的手眼腦更靈活。

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可以做的家務就更多了。這個時候,做家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還能讓孩子體會到自己也是家庭一份子,在為家庭付出中收獲責任感和成就感。

總之,讓孩子做家務,就是培養他們愛的能力,因為有付出和體驗,才會明白家人彼此的付出,也會更懂得珍惜來自他人的愛和關懷。

教孩子做家務,宜早不宜遲

有個現象,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1-3歲左右),看見大人做家務,他們也會躍躍欲試,想自己嘗試一下。

其實,這個階段,家長就可以主動引導,讓孩子嘗試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情。比如,學著大人的樣子把垃圾扔進桶里,把臟衣服放到收納筐里,整理和收納自己的玩具等等。

讓孩子學會做家務這件事,宜早不宜遲。有些媽媽可能不知道什么家務適合自己家的孩子,這里有一份美國孩子做家務的清單,或許可以借鑒一下。

9-24個月:

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示,比如讓寶寶自己把臟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歲:

在家長的指示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當家長請求幫助時幫忙拿取東西;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使用馬桶;刷牙;澆花;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

更好地使用馬桶;洗手;更仔細地刷牙;認真地澆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寵物;到大門口取回地上的報紙;睡前幫媽媽鋪床,如拿枕頭、被子等;飯后自己把盤碗放到廚房水池里;幫助媽媽把疊好的干凈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臟衣服放到裝臟衣服的籃子里。

4-5歲:

能獨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鋪床;準備餐桌(從幫家長拿刀叉開始,慢慢讓孩子幫忙擺盤子);飯后把臟的餐具放回廚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疊好放回衣柜(教給孩子如何正確疊不同的衣服);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歲:

能幫忙擦桌子;鋪床/換床單(從幫媽媽把臟床單拿走,并拿來干凈的床單開始);自己準備第二天去幼兒園要用的書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種第二天上學用的東西);收拾房間(會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并放回原處)。

6-7歲: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并能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

7-12歲:

能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間、廁所;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和烘干機;把垃圾箱搬到門口街上(有垃圾車來收)。

13歲以上:

能換燈泡;換吸塵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兩面);清理冰箱;清理爐臺和烤箱;做飯;列出要買的東西的清單;洗衣服(全過程,包括洗衣、烘干衣物、疊衣以及放回衣柜);修理草坪。

當然,孩子們的發展情況各有不同,也不一定完全按照清單上的家務來,這個最好作為參考,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有效去引導,慢慢培養孩子做家務的意識和能力。

不要等孩子長大,才感慨“不做家務的人都是豬”

著名繪本《PIGGY BOOK》里,刻畫了一個家庭里不做家務男人的日常生活狀況,瀟灑的令人羨慕,可是當女主人消失后,他們都變成了豬。

盡管這是一個繪本故事,但卻特別令人感慨。其實,不做家務的大人不是一天煉成的,而是從小就沒有這樣的習慣和意識。

我們無法為孩子做一生的家務,更無法替孩子規避人生的各種挫折,能給予他們的不過是生活的技能和生存的法則罷了。

不要等孩子長大,才感慨“不做家務的人都是豬”,共勉。

THE END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