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年味|遙遠又溫暖的回憶

“臘八,祭灶,年夜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衣裳,氣的老頭哼哼響”。說起過年,我耳邊似乎又響起來了兒時常聽的這首歌謠,幾許熱鬧,幾許渴盼,又夾雜些許當家人的無奈和惆悵。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兒時的年確乎是從臘八就開始了。那時人們手頭的錢是不多的,但勞動一年得來糧食堆在家里,養(yǎng)了一年的雞鴨豬羊業(yè)已長成,肥嘟嘟的。這些都是過年的資本,所以,一入臘月,當家的就會用架子車拉上整車的糧食,用麻袋裝上幾只雞鴨,左鄰右舍地結(jié)伴去市集去賣。運氣好了,一個集下來,過年的費用也就有了著落。運氣不好,或則想多賣點錢,就要跑很多趟才行。

錢到了手,回家交給當家的女人一些。女人依照家里人員的多少,會先去扯一些布,藍的黑的,給家里的老人和男丁做,花的綠的給女孩子,如果錢寬裕,會再給家里當家的買頂新帽子。直到買得盡興了,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圍巾沒買,看看錢不多,心里想著:前年的湊合再用一年吧!一邊走向瓜子鋪和面點鋪給老人和孩子買著零食離去。

布買來了,接下來女人們就開始縫制新衣,男人們則開始下粉條。北方的冬天粉條是不可少的,鄰里幾個叔叔伯伯一合計,各家拿出自己種的紅薯,找人粉碎,漏芡,然后在一暖洋洋的午后,大鍋里加上水,大火燒起來,等水開了,把糊狀的粉芡倒進漏勺,再漏到滾燙的水中,很快就凝成了細長透明的粉條。每到這時,孩子們都早早地把在廚房門口,見粉條出鍋,就趁大人不注意抓一把往嘴里塞去,有時候被燙得直跳腳,可是,下一鍋出來時,又跑去抓食了。

這些都是過年的前奏,真正的過年是從祭灶會開始的。我們老家的祭灶會有三天,臘月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頭會買東西的大人不多,大多是看看價格,相相自己打算買的東西。但被大人塞給兩三毛錢的孩子可不管這些,兜里揣著“巨款”,說話都豪氣了起來:走,趕會去。有的還拿出一把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幣紙錢,高舉到空中,炫耀地說:看,我媽給了我五毛呢!那神情,儼然一副很豪的模樣。到了會上,男孩子就去買炮,有摔的,有砸的,有放的,有甩的,各式各樣。女孩子則去買頭花,紅紅綠綠,有花朵的,有蝴蝶的,有蜻蜓的,往往看花了眼,要轉(zhuǎn)完了整個會場才能找到合意的。至于瓜子,荸薺,菱角啥的,也不可少,只是很便宜,二分錢都能買一大把或則好幾個。

二十三是正會,因為晚上要祭灶神,所以該買的東西都會買了。這些東西中,有一樣東西必不可少,那就是祭灶糖。就是那種長長的中空的外面帶好多芝麻的糖,很黏,據(jù)說買這種糖是為了粘住灶王爺?shù)淖欤蛔屗教焱y說壞話的。可是,這糖最后大多粘住了我們的嘴,有時候甚至會把嘴上的皮粘下來一塊。

二十四,傳統(tǒng)里是要掃房子的。把墻上熏黑的報紙扯下來,用那種前面很大頭把兒很長的苕帚掃去家里屋頂墻壁的灰塵蜘蛛網(wǎng),然后用自家熬的漿糊,在墻上貼上攢了一年的舊報紙,窗戶上也換上新的窗紙,手巧的還剪了紅紅的窗花貼上。這樣一番下來,家里煥然一新,真有點破舊立新的感覺了。

二十五,磨豆腐。小時候家里豆子是有種的,那種磨東西的磨也有,驢子也有,只是我記憶里是沒有磨豆腐的情節(jié)的。據(jù)說點豆腐是一個技術(shù)活。點不好豆腐會苦的。記憶中,過年的豆腐要買好多,齊齊地碼在那里,誘惑著我時不時地去偷一塊吃,直到現(xiàn)在,我還能想起那種又涼又香又甜的味道。

二十六,割塊肉。那時候過年的肉大多不會去市集上買的。鄰里誰家喂的豬長成了,就十來家合伙殺一頭分。殺豬那天,主人先給豬一捧麩皮,幾個壯小伙子悄悄地擠進豬圈,趁豬吃得正舒坦,冷不丁地一人扯住一條豬腿,猛地朝一個方向一翻,那豬就在蒙圈中四腳朝天了,然后趁機用繩子捆上,中間穿上棍子,耀武揚威地抬出豬圈,抬向街頭嚴陣以待的屠宰臺。每次聽到那豬沒命似的嚎叫我都會堵上耳朵躲在家里,靜靜地等待晚上父親端來的半盆香噴噴的豬雜碎,然后一家人風卷殘云般地先提前過個年。

二十七,殺只雞。雞是每家都養(yǎng)的,過年時宰上兩只,炸成雞丸子,有時候能吃到元宵呢!只是逮雞比逮豬更難,人家有翅膀,意識到你要捉它,它振翅一飛,越過墻頭,飛到別人家了,等你呼哧呼哧跑到那里時,人家一眼瞄見,撲棱一聲又飛走了。所以,有時候殺只雞要兩三天才能完成,更有時候抓錯了,實在不想再跟雞練腿,也就只能錯殺了。當時殺的雞是吃不到嘴里的,不過雞毛可以玩,紅的,黃的,彩色的,拿來一個銅錢,用布一縫,把雞毛往里一塞,就做成了一個雞毛毽子,所以,父母讓拔雞毛的時候都是高興地答應的。雖然吃不了雞,可是雞毛是我的。

二十八,貼花花。貼花花,也就是貼門神貼對子。那時候的對子都是自己或請人寫的。父親算個文化人,毛筆字寫得也不錯,所以,一到臘月二十以后,父親基本就管不了家里的事兒了,幾乎整天都在給別人寫對子。貼對子前要先把地掃干凈,撕去舊對子,貼上新對子。貼完對子再放一串鞭炮,意味著我家過年了,討債的不能進門了。

二十九,蒸饅頭。過年的饅頭要蒸很多,因為走親戚也要拿饅頭,所以,過年的饅頭蒸得要比平時漂亮。不能像平時那樣切成長的,只能蒸成圓的。手巧的還會蒸棗花。孩子是不能參與蒸饅頭的。孩子的任務是燒火,那種有很大火塘的地鍋,還有拉起來呼塔呼塔的風箱,以及空氣中彌漫的新出鍋饅頭的甜香,簡直是兒時記性中最溫暖享受的畫面。

三十晚上熬一休。守夜是大人的事兒,孩子們大多在吃飽之后會抱上自己的新衣服新鞋子走到床邊。鞋子,珍惜地放在床邊的椅子上。新衣服疊得工工整整地放在枕頭邊,然后脫掉衣服鉆進被窩,和兄弟姐妹們在被窩里嘮嗑,時不時地還去摸摸自己的新衣服,最后在微笑中等待凌晨的炮聲把自己驚醒。

初一的喧鬧是從半夜兩三點開始的。好像是有誰起得早誰新的一年運氣好一說吧!有心的人家都早早起了床,推開門,點上三顆炮,放上一串鞭,宣告自己的勤勞。孩子們也不再睡懶覺,麻利地穿上新衣,臉也不洗的就往外跑,去撿別人鞭炮里漏燃的鞭炮。等看到別人家把餃子煮熟的時候才自覺地回了家,再看那昨天還珍惜的新衣,有的蹭了泥,有的開了線。不過他們不怕的,因為他們知道,初一是不興打罵孩子的。回到家,年長的孩子已經(jīng)給族里的長輩送過了餃子,家里也多了家主晚輩送來的餃子。飯菜擺上桌,做飯的把烤得焦黃的饅頭扔去火塘一塊,然后一家子開開心心地吃新年的第一頓飯。

吃過早飯,是給長輩拜年的時間了。大人怎么拜年記不得了,只記得那時候一大幫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去給族里輩分最大的奶奶拜年,黑壓壓胡亂跪了滿滿一堂屋,還像模像樣地磕,口呼:祝太奶奶新年快樂。太奶奶就從衣襟兜里掏出一大疊紙幣,一人給二分,然后我們就樂呵呵地去了下一家繼續(xù)拜年。如果長輩多,一上午拜下來,也會發(fā)一筆不小的“財”。只是這財也只能在自己口袋里呆那么半天,回到家就會被父母收了回去。不過,機靈的孩子總會想辦法留幾分,偷空去買些零食過過嘴癮的。

年到了初一,在我的感覺里基本上就過完了。接下來的走親戚啥的,也只留下吃吃喝喝,順便和親戚家孩子干架的記憶了。

年依然年年過,興許是年齡大了,視角不同了,現(xiàn)在的年是越過越提不起勁了。倒是那記憶中的年,時時回旋在心頭,成為閑聊時最開心最溫暖的話題。

#羽西x簡書.紅蘊新生#


活動傳送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