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來自海峽那邊的文化自覺:《春風滿小城》

春風滿小城(作曲:湯尼;作詞:莊奴。1979)

小城多可愛,溫情似花開。悠悠春風映桃李,雨露盡關懷。

根要往下生,花要向上開。大地綿延須勤奮,一代接一代。

去的去,來的來,小城風貌永不改。

外面的世界雖美麗,小城更可愛。

入選辭及賞析:

這一曲《春風滿小城》,曲風悠悠如長笛,唱詞典雅如醇釀,充分體現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后臺灣樂壇的文化自信與自覺,最能體現出一代歌后鄧麗君的演繹風格,是通俗歌曲歷史上最具里程碑意義的傳世名作之一。

八十年代前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大批臺港歌曲不經意間飛入了尋常百姓家;為數眾多的50后60后即是當年最初的受眾。本書編選者當時年紀尚幼,可也清楚的記得,無數父兄輩,圍著一臺收錄機,如癡如醉地傾聽、跟唱著這樣的歌曲:

小城多可愛,溫情似花開。

悠悠春風映桃李,雨露盡關懷......

多么悅耳動聽的聲音啊,多么貼近人間煙火的唱詞啊,多么悠揚綿長的曲風啊!盡管有著這樣的第一直感與印象;然而,當我嘗試著要從正規的出版物(含報刊)尋找一些相關的表態和評論的時候,多半會遇見這樣的一個成語:“靡靡之音”!老實說,我頗有點不以為然:黃鐘大呂固然足以振奮人心,只是,茶余飯后的休閑時光,就非得聽上或唱上一段激越雄壯的進行曲嗎?若干年后,當通俗唱法漸漸地站穩腳跟,堪與美聲、民族唱法鼎足而三之時,人們才發現,對于以鄧麗君為代表的臺港流行歌曲,其實完全沒必要那么上綱上線,“小鄧老鄧之爭”云云的。打個不盡貼切的比方吧,萬物生長固然離不開太陽,那夜幕下灑向大地的一輪清輝,不也同樣讓人神清氣爽、心馳神往嗎?

當然,如今有一些人可能會這樣說,這一曲《春風滿小城》的詞作者莊奴先生,也是在那特定的年代遠走臺灣的,這樣的歌曲,本來就是華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似乎用不著貼上“文化自覺”這樣高大上的標簽!其實不然,在遠離大陸文化母體的特定時代里,能夠如此信守民族文化的根基,并以腳踏實地的的創作實踐來守護、守望國人精神的未來,無論何時何地,都是難能可貴的!好,再回到具體的唱詞:

根要往下生,花要向上開

語句再平易不過了吧,然而,只要稍有語感的人都會意識到,那意蘊,當不至于像字面上的意思那么簡單吧。不妨類比一下,這歌詞的含蓄蘊藉,幾乎可以直追“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類的唐詩名句!“詩言志”“文以載道”,祖國優秀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就這樣得到了切實的傳承與創新。甚至,我們還注意到,作詞者還干冒著“蛇足”之嫌,點出了言外之意:“大地人人須勤奮,一代接一代”。現如今,當“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已是耳熟能詳之時,再來細品歌中小城的如畫風光,回望那“小城風貌永不改”的人文情懷,靜聽那原住民的心聲:

外面的世界雖美麗,小城更可愛

對于已經習慣于大拆大建、龜縮于鋼筋水泥叢林里的一代人,又作何感想呢?如果沒有文化自覺與自信,戰略定力,又從何而來呢?

整首歌押ai,就像那余音繞梁的小夜曲,直醉倒你的靈魂深處去。

這首歌還有同曲異名的姐妹篇《小城故事》,今附歌詞如下,僅供參考: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獲特別多。

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這里已包括。

談的談,說的說,小城故事真不錯。

請你的朋友一起來,小城來作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