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曉霞死了,孫少平怎么辦?難道和惠英嫂在一起?像結尾處寫的那樣,他回到礦區,惠英嫂、明明和小黑子在等他。還有書中不只一次說他對礦區有著另一種感情,是指惠英嫂和明明給了他家的感覺?但我覺得這樣的結合不舒暢。一來惠英嫂是少平師傅王世才的妻子,是少平的師母及嫂子;二來這兩個人精神世界差太大,惠英嫂是沒辦法理解少平的許多想法的,更不能象曉霞那樣指引少平精神世界的成長。但書中又給了太多暗示和鋪墊,例如元旦晚上少平醉酒夜宿惠英嫂家。
(二)關于孫少平以后的道路,難道就是在礦區做一個班長,努力工作,再就是和惠英嫂走到一起?那個吃過那么多苦,經歷了那么多苦難,精神強大的孫少平就這樣走他的人生路?他就這樣安心于惠英嫂和明明給他帶來的溫馨感覺?這不像啊!想想少平做攬工漢那會兒,白天那么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晚上他還在苦苦尋找精神世界的突破口,這種精神追求被家的溫暖氣氛融化了?還是響應小說的名字<平凡的世界>,讓少平最終回歸'平凡'二字?想不通啊,總之我覺得孫少平應該有一番作為的,而不單是做個挖炭礦工。
(三)曉霞死后少平在礦區草坡上遇見外星人的那段似夢似真的經歷,太令我難以接受了!初讀到那段還以為是因為書是盜版的,出錯了呢!作者是不是因為想不出什么更好的辦法來讓孫少平開闊眼界,看開曉霞的死亡,所以才來了這么一手'第三類接觸'?在我看來這一手并不怎么樣啊,這一段與全文相比顯得很突兀,很不和諧(突兀到我都以為書出錯了)。整部小說寫的都是很真實、貼近生活的故事,很平實,這一段'外星人'經歷相比之下就很不真實了,很無厘頭啊…我倒覺得可以給少平一段時間,選擇清明時給王世才上墳的機會,由惠英稍加點撥,讓少平明白死者已逝,生者應盡力好好生活下去,學會以一種坦然的心態來看待死亡。
(四)人們一方面承認苦難能讓人快速成長起來,另一方面又不愿自己的親人承受苦難,例如少安之于虎子,少平之于蘭香,這是一種多么矛盾卻又理所當然的思想啊!
(五)田潤葉的那個好朋友,和詩人古風鈴,這就是一個男流氓和一個女流氓相見甚歡的故事…什么詩人,什么思想,什么世俗的愛和精神的愛,全都狗屁。
ps:七八年以前寫的,后來又看了他的《人生》,還是覺得就那樣,一直不明白他怎么能名氣那么大?才氣配不上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