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父母的孩子,但終將成為他們牽掛一生相見寥寥的遠方。
我是故鄉(xiāng)的游子,但終將成了她日漸陌生又終將遺忘的叛徒。
自從離開父母身邊后,早就習慣了向家里報喜不報憂。
大學畢業(yè)后雖然租住在隔斷間里吃著泡面,仍然會笑著告訴父母自己過得好極了。
我們隨著自己的成長,懂的越來越多,我們見的世面,明白的道理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我們父母,我們就和他們越走越遠了。
我們總是會問父母是否吃飽穿暖,有沒有病痛,卻往往和他們沒有深層次的交流。
我們徘徊在他們的精神世界之外,不懂他們真實的情感需求。
那個曾經(jīng)每天放學后都會和她興致勃勃說學校發(fā)生事情的孩子,現(xiàn)如今卻只會問:吃飯了沒有?錢夠不夠用?身體還好嗎?對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和他們只字不提。
當他們對我們事無巨細的關心和叮囑,我們卻還嫌他們嘮嘮叨叨,甚至故意躲得他們遠遠的。
他們非常想進入我們的精神世界,想恢復當年那種無話不談的親密關系,而我們卻把他們拒之門外。
我們是父母的全部,父母卻只是我們生活里的小部分,他們想要更加了解我們,卻又怕打擾我們,所以只能從朋友圈去看我們的動態(tài)。
有一次我不小心摔倒了,發(fā)了一個朋友圈,母親馬上就打來電話問情況。
他們是世界上對我們朋友圈發(fā)什么,最在意、最緊張的人。
兒行千里母擔憂。
曾經(jīng)看過一組表格,很觸目驚心。
如果人的平均壽命是75歲的話,人生不過短短的900個月。畫一個30×30的表格,一張A4紙就夠了。每過一個月,就把一個格子涂上顏色,全部人生就在這張紙上。
如果你是20歲上下的年輕人,你的人生是這樣的。
假如你和你的女朋友/男朋友談了一場六個月的戀愛,它在這張紙上就是這樣的。
假如你的父母平均年齡是50歲的話,他們還剩下來的時間(空格)是這樣的。
假如你們一個月見兩次面,你能陪伴他們的時間就是這樣的。
假如你們一年見一次面,就會是這樣。
是的,只有一個格子!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什么都可以等,唯獨對父母的愛不能等,就算是出門在外,不能常回家,發(fā)一條自己的朋友圈,讓父母知道你過得很好,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心安。
其實生活就是這樣,有真實的,也有假裝的,真實的是想讓自己過得舒適,假裝的是想讓別人過得舒適。
人生如戲,認真地入戲,演好自己的角色,戲演完了人生也就結束了。
作者:桌子,專欄作家,著有《你只是假裝很努力》。一張深度聚焦生活里的溫暖、智慧的桌子,致力于讓你成長為最想要的自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觀 ,微信公眾號: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