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秋風冷未寒。瀟瀟一場薄雨,終于浸潤了枯渴已久的天空。“午醉醒來愁未醒”,從宿處往外看,恍惚間竟以為是黎明。可見晨暮春秋之別也并未那樣分明。
雨并不大,但“飄飄似霧,朦朦如煙然”,說它沾衣欲濕卻也相宜。款步于竹林間,竟于肅秋之時獵入滿目青綠,自然別又一番欣喜。“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綠色,竟也是雨的一種,而且更加的“潤物細無聲”。
銀杏葉將枯未萎之際,最是精彩,望似一團活火,不住的煎烹自己的扇葉。而于這雨中,燦爛下自有一種迷離、百般嬌媚。草木無情,有時飄零。執(zhí)著于“秋花慘淡秋草黃”終未免失之豁達,莫不若“細雨騎驢入劍門”來的瀟灑。
春與秋其代序。雨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季節(jié);季節(jié)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心情。暮色四合之際,于僧廬下聽雨,“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點滴階前,一任到天明。”而當萬千悲歡涌上心頭時,卻只能嘆一句,天涼好個秋。而更高境界的人,則什么也不說,一蓑煙雨任平生。
山色空蒙雨亦奇。山的空蒙其實還是來自雨的靈秀。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雨落故園,濕了整個世界。”細雨纏綿,以至“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那便是攝人心魄的“無可奈何天”了。白居易說“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此湖則又是“水光瀲滟晴方好”,看來此湖的一半勝境便即是雨了。
一場秋雨一場寒。“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不雨亦不語,“那堪風雨助凄涼”。相見時難別亦難自是哀婉之極,卻又怎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凄絕。秋雨秋風愁煞人。秋雨催寒,邊塞尤是。“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
品茗。窗前煨爐,慢扇輕搖,細沫小囊,水煮三烹,馨香盈室。午后借著秋光,執(zhí)卷繾綣,偷得浮生半日閑,不亦快哉。
拾得一身秋意,品茗聽雨,執(zhí)筆閑談,不覺已是華燈初上。“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