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說,人類從我們這里搶走了水和地,然后是風和天空,連神的居所也占有已有,作為交換肯定要失去靈魂.......”
時隔八年再看日本原惠一導演的《河童之夏》仍是被催的幾次淚如雨下,不得不說在動畫片的世界里。最喜歡的還是日本作品,畫風細膩,感人,自然與光影完美結合,僅僅是聽里面的插曲都是一種享受。
1、你真的需要那么多嗎?
一個江戶時代的妖怪河童小咕幾百年來一直被埋在地下,偶然被康一發現,很快成了好朋友。他們一起洗澡,一起吃飯,一起睡覺。而家庭的其他成員也接受了小咕。雖然小咕銘記爸爸的話:河童是不能和人類住在一起的。但還是被康一一家的真誠所打動,盡管后來它自己被迫暴露在人類的世界里逼得無路可逃。
當發現河童的存在,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私欲,人們堵在康一的家門口,豎起相機攝像機,準備獲取第一手的信息,卻完全不顧河童的驚懼。
“不說讓你上電視,可以用家里的攝像機拍一下嗎?”康一的爸爸被名利誘惑。
“好的,不能再給你們添麻煩了。”咕想用真心報答。
“需要你和我們出一下鏡,那里是我們的重要客戶。”為了前途康一的爸爸又再次請求河童。
“好的,不能再給你們添麻煩了。”咕繼續獻出自己的真心,雖然他再記起爸爸的話,人類可怕啊。
..........
小咕很快體會到,狗大叔奧桑的話:人類是很麻煩的生物,他們太復雜,他們想要簡單平靜卻又禁不住誘惑,他們為了擺脫被別人欺侮的痛苦,就傷害真心愛自己的人。
“小咕出來!”、“讓小咕和我們拍電影吧!”.......人們的叫喊聲,好奇心讓小咕恐懼到了極點。他們堵截小咕。
看到摯友奧森為救自己而獻出寶貴的生命,小咕心灰意冷 。他奮力的爬向東京塔,抱著爸爸的手臂,絕望地看著地上朝來聚集過來如螞蟻般黑壓壓的人群,絕望的仰天長嘯祈求爸爸帶自己走。
人們為了財源廣進、早生貴子,會去拜財神,觀音,敬畏中無不帶著功利。倘若我們真的遇到類似河童這樣有著超能力的妖怪,我們是會把它放在觀音位置供奉,還是把它關在玻璃箱里盡情觀賞?
在這樣一個科技飛速的時代,越來越快節奏的今天,不少人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 ,執著于某些故事中,故事簡單的只有好人或壞人,成功與失敗。似乎賺錢為首的要更多變成大家共同默認的目標。
“有計算器,干嘛還要我自己運算呀?”孩子小文有段時間很依賴計算器,有時候我都懷疑她忘記四則運算了。
“運動太累了,你看我在家作理療,多好。”家里老人花了1萬余元買了個高電位治療儀,而放棄散步的喜悅。
“我睡不著啊,聽說這個藥安神不錯。”不少人借著現代醫藥緩解疾病的癥狀,卻不知道如何跟身體鏈接,讓自己身體自我修復功能發揮作用。
.......
我們掙錢、開車,買房,穿得漂亮、力爭優秀,好讓自己有安全感,同時保證別人眼中的自己值得被愛,被肯定 。而忘記去鏈接彼此,去開始找到這個世界在我和你之中還有我們,我們可以為彼此創造安全感。
我們真正想要什么?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創造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神仙妖怪,信仰力量、哲學文史、現代科技......最后都可能指向一個目標那就是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宇宙的本質,豐富我們的生活。
在影片的結尾,小咕接到同類世界的來信,康一一家為它舉行了送別宴,每個人都在餐桌前,發自內心的說:“好好吃啊!”。
這讓我從顏回那句,“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中讀出另一種滋味,除了他是志向遠大,安貧樂道外,他真的就覺得那份自在,灑脫,快樂無價可估。
“請尊重食物”這個經典的話來自我的安老師,在他帶領我們能量班的學員第一次辟谷后,我和同學們都深深的品嘗到了食物香醇,感受到土地孕育出果實的那份厚重的承載與慈悲。
我觀察過不少人,不管是他們獨自進餐還是三五結伴聚餐。他們的注意力基本很少在食品上,或邊吃邊看手機,或邊吃邊聊八卦,或邊吃邊推杯換盞中洽談合同........。
很少看到像小咕拈起一塊魚輕輕放入口中,慢慢咀嚼,細細品嘗,然后衷心的發出一聲:“哇,好好吃啊。”
在動畫片的結尾,為了讓小咕擺脫人類的追逐,康一和他父親兵分兩路。把小咕悄悄裝在紙箱里進行郵寄。
“請注明這是易碎品,請小心一點。”康一再三叮囑工作人員,得知還是一個小時才會被派送出去,他就一直在郵局門外等,最后目送小咕被送上物流車才放心離去。
只要能和小咕生活在一起,他只怕100%再也不想上電視當名人。可是為了讓小咕能做它自己,他選擇了尊重與支持。
“這片土地的神靈啊,我和爸爸暫時要住在這里,請寬恕我們!”、“我只需要能夠生存下去的魚,請寬恕我們!”小咕終于來到藏在森林中一條寂靜的河流安身。
面對這樣的厚遇,他虔誠的祈禱讓我流淚的同時,也讓再次體會到,我們也大自然的一分子。如此說來我們本自俱足,那我們匱乏感又是從哪里來?
2、除了我和你,真的還有我們。
“一般養錦鯉的缸都好大,而且還有增氧裝和過濾裝置,即使這樣一般最長不會超過2年,我們家的在小缸里養了這么久也算是奇跡了。”
看到手機里,一早上的先生發來微信消息,我知道他生怕我為小魚的離去繼續難過。是的,我書包的牙膏盒里有一支死去的僵硬小魚,為了女兒的囑托我得把它送到東湖。
據科學家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我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測出來的。我只知道,家里養的這條小魚,只要我們湊近魚缸,本來魚尾對著我們方向的它就會掉過頭,興奮游來游去,嘴色朝我們張翕著,好像要給表達些什么。
有時候我們長時間不理它,它就會把魚缸撞得碰碰響,待人湊過去,它又魚尾劃來劃去,望著我們;前段時間,天熱的厲害,據孩子的爺爺說,大家白天都在空調房里,客廳里的小魚直鬧騰,老要跳出水面。后來把它也在放在空調房里,它就安靜的游來游去了。
本來我們是有兩條魚的,一條黑的加這條紅的,黑的沒過幾個月就半夜跳出缸,等發現時死翹翹了。
剩下的這條成了獨行俠,活了好久,久到我們都以為它不會死。就好像我們自己現在活著,也覺得死亡是件特別遙遠的事情。它的個頭比剛來我們家時竟足足大了三倍。
當發現它不行時,我們才發現它好老了。怎么個老法,具體我也描述不出來,只覺得它的眼睛沒有了光彩。
它的嘴巴吃力的一張一翕,身體有半邊飄在水面上,盡管它努力游動試圖調整,幾次未果,最后就索性放棄了。
我們一家三口,兩個大頭+一個小腦瓜,圍著它。它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顯擺地游來游去,也不和我們對望。
“媽媽,我很內疚,我沒好好對它。”孩子小文埋頭痛哭。
“哎呀,它要死也是沒辦法的呀,哭也沒用。”顯然孩子的情緒引起了先生的焦慮。
“嗯,你很難過,可以難過,我也很難過。”待孩子釋放情緒后,我們一起回憶小魚來我們家的情景,為它買魚食,換水,用綠蘿葉逗它玩兒.....,一起談起它的變化,談起不管是出去旅游都不忘提醒家里的人給它換水、喂食……。
死亡這個主題,是我們這個年齡必須要去經歷的。其實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古今所有偉大著作無離不開四個主題“生、老、病、死”,正因為有死亡,所以生命才會顯得如何可貴。
可是孩子沒有經歷過,“來,要不要和小魚好好道個別?把你想說都說給它聽。”我征求小文的意見。小文抹著眼淚點點頭,嘴角一撇淚水便劃過臉龐。
孩子望著小魚,聲音哽咽地表達她的不舍,她的難過,她的愧疚,她的祝福......,而此時從手機里流淌出來的佛音,安寧,溫暖,喜悅,大家一片靜默默契的你拍拍我,我摸摸你。
第一次清晰的聽到自己的眼淚一滴滴掉在地板的聲音,“謝謝你陪我們度過這幾年的時光,也不知來世你是什么,但我都深深祝福。”在那一刻,我突然體會到佛說的無差別,我和它同屬于一個更大的生命系統,都是一個整體。? ? ? ? ? ?
奧地利學家布伯的著作《我與你》中說到:“真正自由的人不以自已的自由意志為意志......他相信天命 ,相信天命需要他.......”。我正是因為我們之間的那份鏈接,天命是給它時間跟我們告別。
3、讓我們活在整體里
如何活,如何創造,如何順遂。這也是本次能量課程的主題之一,生命的本質不是一個物體,當我們說車的時候,會說它是由一個底盤,四個輪子,發動機等組成。
而生命系統像是你的身體或一棵樹,會創造自己。它們不僅是自身各部分的集合,還會跟組成自己的元素一起成長,一起改變。
所謂十指連心,它不僅是其中一個部分,同時它反映著整體,不管你是從頭發還是指甲還是血液都能你測出你的DNA,部分的顯現能代表出你的整體特征。就像導師周梵說的,宇宙是全息的,你掰下一小塊就能洞察所有。
“當你順遂時,你會發現,不用做什么艱難的選擇,而是你想要的事情會來找你,你順著走就是了”老師的這番話,讓我再次想到,《修煉軌跡》的U型運動。
即是在U型的左端是:觀察,觀察,再觀察與周圍世界合二唯一,沿著U型路線下探:退省,反思,讓自然涌現,再往右朝上走便是:在順其自然中創造與突破。
“它從哪來,就回哪里去。”耳旁小文的聲音和我內在的聲音如此契合。按小文的請求,今天我把小魚送到了東湖里。
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貝爾有個著名理論:粒子間存在與整體的無分割性。粒子的99%是空無,那它的這份內在物質空間里的空無與我的有什么差別?我問自己。可能沒有差別,而因為喂養過程中產生的那分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感情讓我們似乎更近了。
在《修煉軌跡》這本書中,以醫患關系為例揭示所有事物的關系有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純屬交易性的,病人就像一個受損的機器,醫生就像個修理工把機器的出故障的部分修好。
第二個層次關注病痛與行為的關系。不僅看病,而且病人要遵醫囑。比如少飲酒,保證作息時間規律。
第三個層次,教練與運動員的關系。醫生幫助病人反思為什么會生病,行為背后的大動因是什么。
第四個層次,互相影響的敏感關系,彼此敞開,發現自己。如病人說,我從不生病,努力 做個好人,卻得到癌癥,在醫生的陪伴下,我才發覺我到這時才敢對人家說“不”。而醫生則體會到自己不是救死扶傷,而是在改變世界,讓世界的人們變得更好。
在調查對象中,超過95%都認為個人經驗的層次都在第一和第二層次,而95%的人都最希望達到第三個和第四個層次。
所以,農民和土地本是一起成長的,我們需去感激大地的生命力;學校的教育不是填鴨式的,而是知識的點燃火炬,不斷進化和成長;職場不再是明爭暗斗而是互相協作,實現我們共同的愿景;社會不再是爾虞我詐,而是在更龐大的系統里自然流現,共同創造。
深層模式透過具體細節而提示自身,整體存在于部分之中。就像一條小魚雖小五臟俱全,從它短暫的生命軌跡中,揭示死亡是避無可避的。
它的身體也會化為多種形式的能量,成為土地肥料被大地吸收,為一顆種子的發芽,一朵鮮花的開放,一片葉的舒展而注入新的活力。而整個生命系統的運作也都通過它可以看出來是,呈、住、壞、空。
帶著這種整體感,我們就得換個角度,從更高的自我,更大的意愿,更大的框架來看待事情。
我們的“小我”總是在不停回答:我是誰?我叫什么名字,出生哪里,職業是什么, 我喜歡什么......但永遠都只是停留在個體觀念和身份認同里。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說“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全宇宙都會幫助你!”就是緣于我們來自一個更有力量,有著無限可能的整體。
我們不僅是觀察者還是開創者,透過與外界的互動,理解自己與自己的世界。當超越主體與客體,超越對與錯的二元論。我們的道路終將是連結自我、連結彼此與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誰知道你身邊的人是不是河童或外星人幻化而成的?他們的存在總是在啟示你可以做點什么,帶著好奇,帶著整體感,投注在當下這一刻!
“......即使有人對你冷淡,也不要封閉你的心靈,想著你的人,就在這里,就在你能夠做自己的地方,一直笑著吧!”把影片篇尾曲獻給所有人,包括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