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聽完這本書,獲益匪淺。我想現在的大部分人在生活中會覺得“暴力”離我們很遠,暴力是戰爭,打架,破口大罵......那么暴力僅僅只有這些嗎?
媽媽對孩子:”你怎么學習成績這么差,看看隔壁的XXX,整天就知道玩。"
老婆對老公:“整天就知道在外面賭,賭死在外面算了,別回家了“
......
聽了這些話,我相信大部分人覺得這種暴力比身體上的暴力更讓人難以接受和痛苦。然而這些話在我們身邊會經常的出現,我們就處在這種暴力的世界中。
這本書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就經常用這種"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實現高效溝通,用一種人們能夠接受的方式來達到溝通的結果。
那么什么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也被稱作“愛的語言”,是借用圣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愛,即“非暴力”,也許我們并不覺得自己的話是“暴力”的,但我們的一些談話卻常常使人感到痛苦。本書的作者就發現了一些溝通的方式,通過他們來談話和聆聽,不再條件反射的粗暴的對待別人的感受來重塑我們對沖突的積極的思維方式,打開愛和理解,使得人們之間能夠互助。故稱之為“非暴力溝通”。
那么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暴力”是從哪來,然后再慢慢化解他們,他們通常表現為以下幾點:
道德評判:是指別人的某些行為方式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就稱別人為不道德的。比如:爸媽不讓我們玩電腦游戲,那他就是太過分,你開車行人不讓路,那他就是傻逼,老板叫你加下班就是剝削員工......
進行比較:這個在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比如別人家的小孩.....大家都不希望拿別人的長處跟自己的短處來比較。
強人所難:我么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藏著威脅,如果他們不按著我們的要求做,那么他們就會收到懲罰。比如:你再不好好吃飯,我就沒收手機。比如工資卡不上交就離婚......
知道了這些暴力的溝通方式,我們就要來了解什么是非暴力溝通的要素。
事實: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講究事實,而非評論。比如我們要觀察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并說出觀察的結果。作者特別強調觀察事實的結果和評論的重要性。我們習慣性的對別人及行為做出反應給出評價和分析。
比如某人一個星期遲到兩個早上,我們不會直觀的說出他遲到兩天,而是會說他經常遲到。想觀察的結果和評論混在一起,那么人們會傾向于聽到批評,然后就會做出應激反應。并且人們對于事實更能接受,評價則會激起逆反心理,非暴力溝通是不主張這種絕對化的語言,主張評論要基于對事實的觀察。
表達感受:通過表達感受的詞匯表來清楚地表達我們的感受,來使溝通更加順暢,并且要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
文中舉到的例子:我覺得我吉他彈不好。
這句是評價自己吉他彈不好,并沒有說道自己的感受。
作為一個吉他手,我很居沮喪......
這句則表達了吉他彈不好時的心理感受。
當我們說“我覺得......"時,并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
感受的根源_需要: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們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比如我們對別人批評,指責,評論等這些都間接的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那我們如果通過批判來反映主張,人們常常會申辯和反擊,這就變成了暴力溝通。
請求幫助:當你有某種需要的時候你就可以向別人明確提出請求,來尋求幫助,在發言時,我們把想要的得到的回應講的越清楚越容易得到幫助。這句話是說我們表達的意思有可能跟別人理解的會有出入,這時我們需要請求別人的反饋。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傾聽的力量',傾聽時要注意全身心,并給予他人反饋,這種傾聽能夠預防潛在的暴力。
在生活中,如果每個人都能夠記住這個公式“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并堅持使用這種說話的方式,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境界會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