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學國學的孩子越來越多,對于弘揚傳統文化來說,也算是個好現象。
然而作為一個偽單親媽媽,送孩子去國學班,從時間上來講,太奢侈。于是10月中旬決定,利用每天早晚的時間,每天陪他背一首詩。正好作為幼小銜接的一部分,讓他加深一下古文底蘊。
(原來也背的,但是時間上沒有規律。)
作為一個畢業就把知識還給老師的渣媽,這不是個輕快活。得自己先背下來,還得掂量著他的接受度盡量找一些比較有趣的詩打頭陣。
到今天實行了兩個多周吧,背了十幾首詩,其中有幾首是他以前背過又忘掉了的,拾起來倒是很快。
進展得也算是順利吧,一邊聽我講背景說詩意,一邊遛遛噠噠去幼兒園,還挺和諧。通常早晨聊聊,晚上再說說,一天一首詩沒什么問題。
當然中間也鬧過混搭,比如“飛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
我也在為他選詩的時候知道“誰”字有兩個讀音:
總是快樂比較多吧,尤其是他跟小朋友用微信語音賽詩的時候,那叫一個興奮激昂。
然而持續的時間不長——昨天晚上,娃兒背著背著就嚎啕大哭:“背詩太難了!”
事情從選詩開始吧。
作為一個《精忠報國》的粉,娃每次去唱歌必K這首。而且自從學跆拳道后,也經常讓放這首歌作為BGM。所以,昨天為他選了王瀚的《涼州詞》。詩文如下:
? ? ? ?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早晨說詩,為喜歡兵器的娃兒解釋最后一句時,說:“戰爭自古就是殘酷的,這么多人上了戰場,但是能平安回家的能有幾個呢?”娃兒馬上表態:“我不要去當兵,我也要告訴爸爸,不要去當兵!”
什么?
說好的“何惜百死報家國”呢?
雖然媽媽我也不舍得你去當兵,更不會舍得你去戰場,但是,和平年代講這首詩,不是應該立意在“要更加珍惜和平的可貴,不要掀起戰爭”么?為什么直接跨到不去當兵了?
好吧,就當你惜命吧。
讓自己遠離危險,這倒是個好事。所以順便拿出他近期跟小朋友之間的“戰爭”聊了下打仗是“雙虧”的事情。一路上,說著“pi pa 怎么是喝的”,還挺和諧。
然而等晚上回家,再說這首詩的時候,情況就變了。不同于往日(跟讀幾遍后就差不多可以背下來),第三句總是記不住。缺乏喝醉酒的生活經驗?媽媽不缺??!于是連說帶演,把前三句演成了一個聲情并茂的話劇。
看那笑的前仰后合的樣子,第三句可以記住了吧?
并沒有。
演的有點燥的媽媽開始煩躁了,而這份煩躁讓娃兒感受到了。于是背的更加磕磕巴巴。
無奈的嘆了口氣。這聲嘆息被娃聽在心里,眼睛溢滿了淚水??粗菧I汪汪的眼睛,有點于心不忍:“想哭?”
“嗯。你可以抱著我哭嗎?”
“好?!睋н^來,一邊安靜得聽著他的嚎啕大哭,一邊輕撫他的背。
“媽媽,這首詩太難了!我背不下來!”
繼續大哭。
“嗯,第三句你記不住。”
“是呀,怎么辦啊,媽媽!”
“哭吧哭吧,哭完咱們再想怎么辦?!?/p>
哭的更加大聲。
不一會,娃兒自己收住了哭聲。
“媽媽,我們再試試吧?!?/p>
“嗯,媽媽把書拿出來,你看著字和拼音讀,好不好?”
“我不識字,也不會拼啊?!?/p>
“沒關系,我幫你?!?/p>
(沒教過認字,他主動認過一些。幼小銜接班里正在學拼音,拼讀剛學一點)
…………
哽咽著,邊讀邊背。終于,背完了。
今天回家后,再問他,就成這樣了:欲飲琵琶馬上催,鄉音無改鬢毛衰。
也是混亂了。
所以啊,以后呢,還是減少數量吧,每周三首好了。媽媽我的心態也要調整好,莫急莫躁。
至于堅持的意義,用一個笑話和一件事總結吧。
笑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
——為什么要讀書?舉個例子:
當你看到夕陽余暉,鳥兒歸巣,你的腦海浮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br>而不是:“臥槽,這么多鳥,真好看,太TM好看了!”
事情呢,則是發生在他兩歲多點的時候,帶他去動物園,看到了大白鵝,娃兒開始興奮得高聲喊:“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 ? ”整首詩背完之后,不管周邊的目光和夸贊,繼續唱:“大白鵝,過小河 ? ……”’
那幼稚而又響亮的童聲,就是堅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