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種孤獨》/ [美] 理查德·耶茨 著陳新宇 譯 / 上海譯文出版社

37

[ 2018.01.05?]

《十一種孤獨》

作者:?[美] 理查德·耶茨 ?著陳新宇 譯閆紅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豆瓣評分:8.2?★★★★☆

★ ?作者簡介:“被遺忘的最優秀的美國作家”——理查德·耶茨(Richards Yates,1926—1992),“焦慮時代的偉大作家”,作品有《革命之路》、《十一種孤獨》、《復活節游行》、《戀愛中的騙子》、《好學校》、《年輕的心在哭泣》、《冷泉港》等。

耶茨作為二十世紀中葉美國主流生活的忠實記錄者,批評家們將他與契訶夫、菲茨杰拉德、約翰·契弗相提并論。他的處女作長篇小說《革命之路》甫一推出即獲成功,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出版,更被譽為“紐約的《都柏林人》”。


О那里的人們把被單晾在窗臺上,成天無聊地探身窗外發呆,膩看到筆直幽深的街道,一條連著一條,全都一樣,人行道上擁擠雜亂,陰郁的男孩們在那兒玩著某種沒有希望的球。(P002)

О重要的是,我們要記住交朋友是這個世界上最自然的事情。(P010)

О也許我明白,有時候一個人那樣做,并不真的想傷害誰,只不過因為他不快樂。他知道那樣做不好,而且知道做了之后自己也不會快樂,可是他還是一意孤行,不管三七二十一做了。然后他發現他失去了朋友,他難過極了,可是已經太晚了。事情已經做了。(P016)

О一陣熟悉的驚慌攫住了她:她不能嫁給他——她根本不了解他。有時候又完全相反,她覺得不能嫁給他正是因為她太了解他。(P023)

О但從住酒店開始,她就不再做什么計劃了。大門在她背后關上,只留下一片瘋狂而虛幻的寂靜,全世界除了拉爾夫再沒有別人能為她指路了。(P026)

О順其自然,體面地接受,從某種程度上說已經成了他一種生活風格。甚至無需否認,做一個體面的失敗者對他誘惑力太大了。(P079)

О他又停下來,四處看看,發現唯一的問題是他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里。(P084)

О人們覺得你只能在以下二者中居其一:要么你是條鯊魚,要么你只得躺在那里,任鯊魚活生生地把你吃掉——這個世界就是這樣。而我,我是那種會走出去,與鯊魚搏斗的人。(P098)

О真相是可笑的東西。人們想看真相,可真相只有出自他們知道名字的那些人之口,他們才想看。(P099)

О??他說什么并不重要——片刻間,似乎卡森說什么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臉上飽受內心折磨的神色驚人地熟悉,那就是他自己的臉,豬油佬普拉特,向別人展示著他的一生:困惑、脆弱,極度依賴,盡力微笑,那表情仿佛在說請別拋下我。(P167)

О生活之路有時會意外地轉個彎,給我們的并非驚喜,只是無奈。(P238)

О命運從不曾改變,它只會沿著必然之軌跡帶你到絕路,把你留在那里。耶茨只是如實地描寫,他不粉飾,也不嘲諷,更不會將作品浸泡在感傷的眼淚里。

耶茨無情,他很少留給讀者安慰。(P243)


★??人都是孤獨的,孤獨是人生的常態,什么樣的人生都有絕望的底色,有共鳴,但不是來自于書,而是生活。

《十一種孤獨》是理查德·耶茨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十一個故事,每個故事以孤獨為主題構思寫成。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一般說來是戰后的那代普通人,這些人里面有孤兒,有病人,有失業者,有異想天開的司機,有退伍和沒退伍的軍士,有待嫁的新娘,,有獨守空房不甘寂寞的少婦。都是自身無法與他人溝通的生存狀態。這本書的價值在于,能讓人清醒于自我,看清究竟世界拋棄了我們,還是我們錯怪了世界,抑或相互糾結著。如作者耶茨生前默默無為,身后拜時代所賜,才有與人溝通被認同的機遇。孤獨是種狀態,我們卻錯把它為心情。

《南瓜燈博士》:第一種孤獨——刻意的善待等于變相歧視。新轉學來的小男孩不想引人注意,而得知他悲慘背景的女老師處于同情,對他處處包庇、時時袒護,反而使他成為眾矢之的,自尊心碎落一地。他只能通過畫女老師的裸體像并寫上臟話以泄憤。

《萬事如意》:第二中孤獨——他擁有的如此之少,你竟仍不是他的全部。女神終于肯委身屌絲,可是發現屌絲竟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和生活,那是每個女人婚后都不可避免的失落。(以下不再概述情節,避免劇透。)

《喬迪撞大運》:第三種孤獨——在墮落、失去原則的體制內,越有原則的人越被排擠。

《一點也不痛》:第四種孤獨——有一種背叛,叫做服從命運的擺布。

《自討苦吃》:第五種孤獨——所有的偽裝碎落一地,最窩囊的一面總是暴露給最親近的人看。

《與鯊魚搏斗》:第六種孤獨——有追求的理想主義者總是干不過操蛋的官僚作風。

《與陌生人共樂》:第七種孤獨——刻板乏味的存在是一種罪。

《勃朗寧自動步槍手》:第八種孤獨——任你多想擺脫沉悶單調,怎么做怎么徒勞。

《絕佳爵士鋼琴》:第九種孤獨——永遠活在別人的陰影里,卻沒有勇氣對跟屁蟲的命運說不。

《舊的不去》:第十種孤獨——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你不幸已經是那個舊的。沒有什么比發現自己是個過時的人更加悲涼。

《建筑工人》:第十一種孤獨——懷才不遇,背著苦難的十字架潦倒一生。

詳:

《南瓜燈博士》

這個新轉來的叫做文森特?薩貝拉的孩子最終還是沒能融入新集體,他的老師普賴斯女士雖然一直在努力幫助他。對于這個男孩,只知道他是從紐約來的,對于他轉學到這之前的情況、他的家庭一無所知。同學的沒有惡意的嘲笑,老師的出自本能的關懷,他對這些都有潛意識里的懼怕,所以在休息時間在體育課它總是遠離他們,中午在同學都走完后他才吃自己帶的午餐,在做周一早晨的匯報時他才撒謊糊弄大家才會把杰凱爾博士說成是南瓜燈博士,而他自己也因此有了這樣一個綽號。我一直在想,他在操場那邊的小巷子的墻上畫出她的老師普賴斯女士時他是懷著怎樣的一種心情,我覺得應該更多的是感激;畫完后,他站在那里,喘著粗氣,看了一會兒就回家了。明天早晨那位女老師看到后會是什么反應?班上的同學呢?等待他的又是什么?

我們習慣把那樣的孩子稱作“問題男孩”;我們也經常聽到這樣的故事:某個問題孩子在某個老師的特殊關懷下“浪子回頭”,但現實真會這樣發展嗎?作者沒有過多的挖掘薩貝拉的內心世界,但我卻無時不刻在揣摩著他的內心,或許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

《萬事如意》

格蕾絲和拉爾夫,在婚禮前最后一個星期五的故事。他們的老板都很大方,格蕾絲的老板送給她一束禮花和一張十美元的購物禮券;拉爾夫的老板給了他五十美元,小老百姓,對這些突然的饋贈很是感激。

按說結婚前幾天,雙方都應該是很激動很忙碌的。可是格蕾絲在這個時候想起了舍友瑪莎的話,開始對他的未婚夫有些動搖,真要嫁給他嗎?她回想了倆人的交往,想了瑪莎的勸告,最終還是打消了疑慮,安心等待她的白馬王子,準備結婚。那邊的拉爾夫,因為等朋友去拿旅行包而顯得很焦躁,朋友的遲到、玩笑話都讓他有些惱;知道到了朋友家看到朋友給他買的他向往已久的旅行包,聽到大家的祝福,和大家high完后,他才放松了。

格蕾絲回到住所洗浴后穿上了她從未穿過的睡裙,滿是期待的等著拉爾夫的到來,可拉爾夫來后興奮的給她講剛剛在朋友家的感動和感激,全然沒有注意她特意穿上的睡裙,甚至在她有意問他后,也沒有表現她想象中的浪漫,并且拉爾夫急著回去繼續和朋友們狂歡,不顧她的挽留走了。

萬事如意!結婚前的萬事如意?這樣一對新人,在婚前兩三天里并不是所有的幸福,仍然有各自的猶豫和煩躁,這是理智還是想多了?

《喬迪撞大運》

這樣一個軍官,他叫瑞斯,令人尊敬的軍人,尤其是在1944那個戰爭還沒結束的年月里。他從來不表揚他的士兵,士兵對他的印象除了嚴厲還是嚴厲;他的刺刀使用技術很嫻熟,這讓他的兵很佩服;他沉默寡言,不管是在白天的訓練時,還是在晚上的閑暇時間。可是,就是他,讓他的士兵明白了怎樣才算是一個真正的軍人。然而,英雄氣短,這樣一個合格而優秀的軍人卻因為沒有按照他的上司想的、要求的那樣做而被調走了,他離開了他摯愛的兵,在最后他告誡他的兵在軍隊里,“如果你發現什么東西很好,什么工作你很喜歡,他們總是會把你的屁股挪到別處去”,他希望他的兵能做好準備。

他走了,新教官走了,他的士兵恢復到了懶散的狀態,一句“誰他媽的想當個軍人”似乎說明了一切。戰爭還沒結束,在美國,應該是在世界的大多數地方,人們都不想當個軍人,不是對軍人有看法,是對戰爭徹底的厭倦了。一個軍官,讓人肅然起敬的軍人,誰造成了他的悲劇?

喬迪撞大運了,搶了別人的女人,可是他的運氣呢?

《一點也不痛》

肺結核原來有那么的嚴重,以前從來不知道,讀了麥拉的丈夫哈利的遭遇后才意識到。

哈利一個人在醫院,和那些還同樣病的人生活在一起,妻子麥拉是在每個星期天坐公車來看望他,給他帶一些雜志來打發時間。時間久了,雜志戰勝了麥拉,哈利對妻子有點冷淡。其實也可以理解,麥拉在丈夫住院期間有了外遇,可能時間更早。不去怪她對愛情的不忠貞,或許就怪那個肺結核吧。說不清楚了,覺得一切都很自然,長期住院的丈夫,妻子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了新歡,也許她是去尋求安慰。而他,對自己的健康也沒有把握,不只是麻木還是習慣了醫院的生活,這很可怕。雜志是取代不了什么的。

這個周末麥拉看完哈利,出醫院,坐上車,她的“外遇”高興地告訴她,“然后,親愛的,我們就回家”。

在時間面前,任何傷痛都很渺小,一點也不痛;任何理由都顯得很蒼白,站不住腳。

《自討苦吃》

丈夫或者父親失業了,他不想讓他的妻子知道。

當部門經理要正式通知他這個消息,他在去經理辦公室和走回到自己的格子間時,他是頗有風度、相當有尊嚴的行進的,即使是留給同事的背影,也是相當整潔、筆直。

他一個人沿著四十二大街往前走,在圖書館消磨了一些時間,因為還沒到下班時間。不知不覺走到了五年前他和妻子第一次約會的地方,想起了那時的情景。他覺得那是他生命中唯一的一次,拒絕失敗可能性的一次,那次他贏了。

其實小時候他也贏過一次,只是他沒有想到,但他并沒有遺忘。它就是和小伙伴完模仿犧牲的游戲,由于他個頭小、協調能力差,所以他能演繹出那種沉醉的感覺,尤其是他蜷著身子滾下山區的樣子。

回到家,看著妻兒,聽著他們的聲音,他更是矛盾愧疚。越是想隱瞞、想掩飾,暴露的越快,更何況是在和他生活了多年的妻子面前,他實話實說了——“他們找我了”。

五年前,他贏得的不僅是一個女人的心,他贏得了信任、分享,贏得了整個世界,對于她來說。只是他自己沒有意識到這一切,所以他只能自討苦吃。

《與鯊魚搏斗》

對利昂?索貝爾這個人,我摸不準;對他的態度、評價都很糾結,很難下手。執著?愚笨?悲哀?這些都顯得很單薄。

不是出于需要而是出于原則加入《勞工領袖》這個走形式、拍馬屁的雜志,因此放棄了更高收入的工作;被熱稱作瘋子,為了一個上級交給他已經定了要求的的不署名不加薪的專欄,他認真的做著,卻最終因此被炒了魷魚;他說他寫了九本書了已經,涉及很多領域,他很想成作家。

“要么你是鯊魚,要么你只得躺在那里,任鯊魚活生生地把你吃掉”,這個世界真是這樣?索貝爾要做走出去和鯊魚搏斗的人。他成功了嗎?很難說,但是他的妻子很支持他。

或許我們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那樣的傻子,需要更多敢于和鯊魚搏斗的人。

“形式上,它是本厚厚的雙周刊小報,印刷質量低劣???;方針上,它自稱為‘忠于工會運動精神的獨立報紙’,可它真正的定位確實為公會頭頭們辦的一種行業期刊???;它排版密集的專欄里充斥著溜須拍馬的報道???”,我對這段話很贊同,因為很熟悉。我們今天是進步了,因為我們的印刷質量很好,溜須拍馬的更準了。

所以我不愿意說索貝爾很愚昧,我覺得他至少是天真吧。總之,敢跟鯊魚搏斗的人,那些不敢的人是沒有資格對他說三道四的。有夢想的人,并且執著追求夢想。

《與陌生人共樂》

看完這個故事一直在想為什么要用“與陌生人共樂”這個題目,想不明白。

每次一提到老教師,與之掛鉤的總是墨守成規、死板、嚴厲;而年輕的女老師則不同,熱情,漂亮,優雅,有活力。尤其是面對三年級的孩子,相信很多人會喜歡年輕的女老師。斯耐爾小姐就是一個老教師,克萊麗小姐是年輕教室,他們兩人各教三年級的一個班。

斯耐爾小姐會因為某位同學忘記帶鉛筆、橡皮而長篇大論一番,她基本上不組織什么集體活動,早在開學前同學們就聽到一些關于她的議論了,在孩子們最喜歡的圣誕節,她沒有舉行派對什么的慶祝活動,而是一直堅持在上課,直到臨下課五分鐘才把自己的禮物發給孩子們,每個孩子的都一樣,一塊半白半黑的橡皮。

克萊麗小姐組織孩子去秋游,上課也很有趣,圣誕節前的整個下午她的班上的孩子都沒有上課,而是和孩子們一起派對了,為孩子們準備了圣誕樹、禮物、蛋糕,孩子們都很開心。

我以后也會成為老師,我也會老,當我成為一位老教師時我會是什么樣?想起了我初中時的數學老師,他就是快退休的老教師了,脾氣不是很好,但是人很好。所以能理解這位老教師,但是她的那種教學法的確不適合三年級的孩子。

斯耐爾小姐曾說她和班上的孩子交上了朋友,她在努力這么做,“如果我沒有做這種努力,我會很難過,你們很難與陌生人一起玩得開心,是不是?”明白了題目的涵義。事實上,她從來就沒有和孩子們成為朋友,在孩子們眼里她就是陌生人,與陌生人能共樂嗎?

斯耐爾老師的學生約翰?杰拉德和霍華德?懷特在拿到橡皮——圣誕禮物后,一起跑了,他們是為了避開克萊麗老師班上的雙胞胎姐妹。這要怪斯耐爾老師嗎?

《勃朗寧自動步槍手》

約翰?費隆,二戰時的一個老兵,退役的布朗寧自動步槍手。

因為同事的一句“在陸軍里所有人做的都只是晃來晃去,跟其他所有人一樣,看著傻的要命”,點燃了他所有的憤怒,接著發生了一系列難以意想的事情。

他厭煩地和妻子在超市購物,開始對妻子的子宮傾斜(她因此而不孕)和胸部平平不滿,而后破門而出。

一個人在酒吧里,碰到了兩個步兵,他以為找到了能夠交談的人,因為同事對布朗寧自動步槍是什么都不知道,這兩個士兵起碼知道的很多。他們三個步兵還真是聊了一會,還一起來到了舞會上,費隆還對一個身材高挑的黑發意大利女孩產生了欲望,努力去接近她,想象著獵物到手時的痛快,可沒想到在他買啤酒的間隙他們走了,那個女孩和她的兩個朋友還有那兩個步兵。他被甩了。心中本來就郁悶,再遇上這事就更憤怒了,此時街上人們在進行抗議米切爾的游行示威,要知道這是冷戰時期,是麥卡錫主義大行其道的時間,他終于有了發泄的對象,他雙手捉住米切爾大衣前襟,像拆毀一個歪七扭八的木偶一樣撕扯著他。

這一切就這么發生了,看似毫無邏輯實則有其合理性。一個退役老兵的自尊被無視,生活的平淡,內心的孤獨,這些都在蓄積總有一天要爆發,可是在這個星期五,有人引爆了它。

他獲得了絕對的滿足與徹底的解脫,這正是他想要的感覺

《絕佳爵士鋼琴》

肯?普拉特和卡森?懷勒不平等的友誼,沒有因為這種不平等而出現問題,卻一直在維持著,應該說發展著。肯的太胖、動作笨拙、過度依賴、極力討人喜歡,很可能讓人覺得很世俗很討厭;而卡森的長相英俊、善于交際相信會贏得很多人的喜歡。這樣的倆人成為了彼此最好的朋友,實在是有些出人意料,我覺得不僅是因為肯的相對弱勢的依賴和忍受,也不在于卡森的善于化解矛盾,而是能成為朋友的兩個人肯定有讓對方欣賞、欽佩的方面。就像肯,他一定是很樂于傾聽,很珍惜卡森這個朋友,很真誠,所以才會在聽到席德說要去美國時他才會那么反映強烈。

再說席德,鋼琴彈得好,不僅是沒有音樂細胞的肯覺得,卡森也深表贊同。至于他極盡所能討好拉斯維加斯的默瑞?戴蒙德,很想去美國法掙大錢,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有些人生來就把自己貢獻給了藝術,他們是為藝術而生的;有些人是靠藝術來掙錢從而獲得名利,藝術于他們只是一種手段或者工具;還有的人和藝術沒有多大關系,這是大多數人的情況,只是偶爾會和藝術擦肩而過,僅此而已。另外我覺得他的所有選擇和決定跟他是黑人無關,這一點必須說清楚。

“肯讓卡森主宰了整場談話;他寧愿只是坐在那里,像養尊處優的年輕牧師一般安詳???”這才是絕佳的組合。

絕佳爵士鋼琴是誰在彈奏?

舊的不去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我們經常說這句話,可是舊的去了,新的就一定會來嗎?

以前真不知道肺結核病有那么可怕,美國的這個醫院竟然還專門有個結核科大樓,看來我真的孤陋寡聞了。這些結核病人住在一起難道就不會煩躁嗎?

小不點科瓦科斯想的那個讓大家笑著過新年的計劃需要麥金太爾的配合,因為他覺得麥金太爾很適合那個角色。可是麥金太爾卻在為女兒未婚先孕并且不知道男的是誰而發愁,他那有什么心情笑?

科瓦科斯和麥金太爾圣誕節的假期都回家了,可是兩個人回來時的狀態完全不同,科瓦科斯聽到了侄女虔誠的祈禱,而麥金太爾卻得知了女兒的事。

事實上,生活在七號樓里的所有病人只是因為得同樣的病而有了某些不可避免的聯系,除此之外,僅有的很少、很少,即使瓊斯和科瓦科斯之間。

不過最終麥金太爾還是參加了科瓦科斯想出的的活動,七號樓里的病人們的確都笑了,笑著喊“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笑著對病友說,“伙計,希望你能熬過今年”,正如他們所說過去的是美好時光,因為過去的證明他們還活著,而即將的新來的充滿著未知,所以舊的去了讓人踏實,新的來與否都有點擔憂。

1950和1951,舊與新,不管你怎么樣它們總會走也總會來。

麥金太爾的信不知道還不會繼續?在我看來,他一直就沒真正了解他的女兒。

科瓦科斯會在橡皮鴨叫聲的陪伴下期待著下一次回家。

《建筑工人》

建筑工人和作家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在這篇文章里找到了答案,作家的創作過程就是建筑工人建造一座建筑的過程。

伯納德?西維爾(伯尼)是個出租車司機,想把自己入行二十多年的經歷寫成小說,所以在雜志上登了一條廣告尋求撰稿人;而鮑勃是撰稿員,但是收入不高,希望能從其他渠道賺些錢,因此當他看到那條廣告后,很快就聯系了伯尼,兩人一拍即合。雖然當時在簽合約時伯尼玩弄了文字游戲讓鮑勃吃了虧,但是對他們的合作影響不是很大。

每次伯尼為鮑勃提供素材,鮑勃來演繹豐富,而每次最終的定稿伯尼都很滿意,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好幾次,直到對關于波多黎各人的敘述上倆人產生了分歧,他們的合作也止步于此。

在整個合作過程中,鮑勃的妻子瓊始終是不怎么高興的,對伯尼的動機、如何處置丈夫所寫的小說等等都是很懷疑的。

合作結束后,鮑勃辭了的合眾國際社撰稿員的工作也沒了,最后去了一家企業作公關部門的文案,感覺還不錯;伯尼呢,從電話中鮑勃了解到他又找到了一個“真正有才華的小伙子”為他工作了,記得他當時也認為鮑勃是個很棒的作家。同時從這通電話中鮑勃也知道伯尼主動聯系他是為了利用他在合眾國際社的關系,他根本不知道鮑勃早已經被辭了,他之前招人為他寫小說的真實性也值得推敲了就。其實不管他動機如何、目的何在,作為社會底層的一員,應該是為了生存和生活,所以也就沒有必要深究。

至于鮑勃,他不僅僅是在靠文字吃飯,他也在用心去寫自己的作品,只是別人不知道罷了;他喜歡海明威的作品,但他注定不會成為海明威,他是他自己!

建筑工人完工了,采光的窗戶如何配置早已經預定好了;作家還在寫作,在尋找、開啟心靈的窗戶,讓更多的陽光照射進來,這扇窗戶在哪里?上帝知道,鮑勃知道,可是伯尼知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看完了《十一種孤獨》,認同了作者的一句話“人都是孤獨的”,至于是不是悲劇我也不知道。如果僅僅把孤獨看作是一種情緒、感覺的話,的確如此,每個人都會產生,而且也總是與悲傷聯系在一起;但是它僅僅是一種情緒、感覺的暫時發泄,所以也沒必要在乎,更談不上悲劇了。

孤獨也可以是一種狀態,很享受的狀態。孤獨不是寂寞,孤獨給人很中性的感覺,而寂寞讓人覺得冷冷的。所以不用像懼怕寂寞那樣害怕孤獨,它帶給你的是什么還是個未知數。很多人在孤獨的狀態下成就了不可超越的偉業,像愛因斯坦、梵高、達芬奇?

孤獨和朋友多少無關,他是你內心深處情感的正常表達,而非外在的因素施予你的。

而《十一種孤獨》是從十一個小人物的具體生活展開,敘述他們的真實的生活狀態,表達他們的生存現狀和內心世界,給人很大的震撼。對于其中的大多數來說,他們是很悲情,甚至可以說是悲劇,但是悲劇之余他們仍然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牽掛,有自己的原則、信念,這是難能可貴的,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他們喊出了了社會大眾的普遍訴求。


海子有首詩《在昌平的孤獨》,結尾寫道:


拉到岸上還是一只魚筐

孤獨不可言說

老到一定程度,才發現不是每次努力都能像我們小時候所受的教育那樣,獲得回報。現實中,更多的是徒勞、失意和無望。就像最俗的那句:四十歲前拿命換錢,四十歲后拿錢換命。最終,命運不過轉了個圈,回到原點。重復把漁網撒向深不可測到大海,每一次都無功而返,凄涼而又失望。整本書里,耶茨幾乎從未直接提過“孤獨”這個詞。然而孤獨感在每個普通人的命運里永不停歇地輪回,在所有微妙的人生際遇中借尸還魂,冰冷深入骨髓。正如西西弗斯每天把巨石推向山頂,每每未到山頂就又滾下山去,前功盡棄,而他就永無止境地重復著這個徒勞無功的動作,生命就在這樣一次次無效又無望的勞作當中慢慢消耗殆盡。普通人不知命運的陰謀,反而樂此不疲。一次次熱火朝天干勁十足的熱鬧過后,誰也無法避免最后那個落寞的結局。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