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手機成了我們每個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聯網我們一點也離不開,一旦離線,我們的生活就好像少了什么。
我們是互聯網的使用者還是反而被其轄制呢?互聯網究竟對我們本身有怎樣的影響呢?
你是互聯網的奴隸還是主宰?
《淺薄——你是互聯網的奴隸還是主宰者》一書由美國技術思想家尼古拉斯·卡爾撰寫,書中闡述了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的大腦思維發生了怎樣的改變以及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改變。
該書的英文名為The Shallows(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在英文書名中副標題只是中立地提到互聯網對我們的大腦做了什么、有什么影響,卻并不像中文副標題那樣具有導向性。“你是互聯網的奴隸還是主宰者”將讀者作為互聯網使用的主體,這本身與書中關于技術哲學的觀點相背離。技術哲學認為技術的主體并非人,而是技術本身。書中認為互聯網技術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同時技術也在塑造人的大腦。我們塑造工具,工具也在塑造我們。
“你是互聯網的奴隸?”“你是互聯網的主宰者?”編輯和譯者選取的標題顯然是為了更加吸引眼球,但沒有遵循原著的意思。這樣二分式的問法,讓人不由得想做出選擇。無論是變得淺薄,或者依然深刻,人都不會是互聯網的主宰者。
若是認為人可以做技術的主宰,把人作為考慮的中心,這是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人雖然是技術的發明者,但技術確是獨立于人的存在。在人類發明技術后,技術具有自我生長性和自主性。技術會自己不斷演進迭代。而技術也有自己內在進化的邏輯,這邏輯并非是人類所設計的。技術也不僅僅是人類達到目的的手段。因為技術有自身的發展路徑,并非人所能主宰得了的。技術是超出人的發明。
互聯網技術對我們的大腦有何影響?
作者原題目和書中內容都是從客觀角度來觀察互聯網技術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互聯網反過來對人施加的影響。尼古拉斯在序言中先提到媒介本身比媒介的內容更加重要,隨后在自己與電腦的故事中展開全書。作者在一系列相關事例和自己使用電腦的故事中,發現自己失去了以前的大腦。接下來便對大腦的可塑性進行分析。
技術的使用使得一些神經回路得到強化,另一些弱化,讓特定的心智模式越發顯著。技術一直在塑造著我們的大腦。從泥版書、紙莎草書開始,我們的大腦在閱讀中被塑造,而屏幕閱讀確是不同于書籍閱讀的一種方式。互聯網讓我們變得難以注意力集中,精力渙散。作者書中提到自己也在退化,逐漸變得難以專注閱讀和寫作。在結尾處,互聯網和計算機變成了人的體外大腦,成為我們大腦的延伸。我們的大腦也隨之變得淺薄而精力渙散。最可怕的可能是我們越來越依靠互聯網來理解社會,自己的智能黯然失色,最終淪為人工智能。
最后的預言有點悲傷,但在追求效率的社會中這好像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我們的大腦在不知不覺中被重塑,變得更加難以深度閱讀和思考。而這些能力恰恰是人獨有的。在計算機批改作文系統發明的案例中,技術對人的模具化衡量讓人感到傷心,創意和藝術可能因此被埋沒。創造性和藝術審美不是人所獨有的嗎?這些人所獨有的特質在技術的反向影響與構建中逐漸被抹除。本來這些特質也會隨著我們大腦思維模式和心智模式的改變而逐漸微弱,以后還可能受到技術的二次篩除,連我們之所以人之為人的特質也可能被抹除……這可能就會導致記憶外包,文明消亡。
傳媒即訊息,媒介即技術。作者通過一系列的分析,層次分明地展開了技術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塑造我們的思維方式的場景。在書中處處可見生動的例子和對相關研究的案例化敘述,這使得這本書在邏輯嚴謹的論述中不失趣味。同時作者也將自己作為一個受技術影響的例子擺在大家面前,說自己的大腦也被互聯網改變了,越來越難以不受干擾地深度閱讀和寫作。
作者的自我敘述像是調侃,卻也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事實。曾經我也會把一本有趣的書一氣呵成地讀完,現在看書速度卻越來越慢,看一點就不想看了。即使看完也不大能講清楚書中的細節,因為中途會不斷被手機打斷,一會兒來一個微信消息,一會兒來條短信。這讓我的思維隨著碎片化的內容變成支離破碎的鏡子,雖然每篇破碎的思維都閃爍著原著的光澤和影子,卻難以在自己的思維中透射出書的全景和整體的邏輯論述。
在微信中收藏了很多的文章,卻幾乎沒有再看過的。原本覺得這文章好,可能以后會用得著,后來卻幾乎再也沒有看過。互聯網各種信息儲存逐漸成為人腦的延伸,記憶的功能被外包給有著更大容量和更快速度的網絡和電腦。自己的大腦卻記憶力逐漸減退,不如曾經。以前還喜歡讀讀寫寫,現在連讀書筆記都是打字打出來的,字因為寫得少而逐漸變丑……
我們失去了曾經的大腦!
我本來以為是因為我年紀大了、變懶了才會變成這樣。也一度懷疑自己腦子除了問題,提前衰老,容易遺忘和走神。從《淺薄》中才明白自己的大腦被互聯網和計算機重塑了。曾經初中高中時的大腦與現在的反應回路竟然那么不同,和作者一樣,我發現我失去了曾經的大腦。
曾經聽到網上的說法,記錄一天的時間開銷和事項,可以明白自己把時間用來干什么。幾乎每個這樣做的人都發現自己沒做什么。我也曾記錄自己一天的開銷,除了上課、睡覺、出行等固定事項,其余的時間我都很難說出自己究竟做了什么。
我后來每做一件事情便記錄一次,幾天下來發現,我真的沒做什么。我看書看一會兒就累了不想看了,可是卻時不時打開微信查看消息和朋友圈,在微信上花費的時間加起來竟然是兩個小時左右……每天我無論吃飯、睡覺、上廁所,都會抱著我的手機。沒有手機便覺得心慌,生怕錯過什么。手機徹底成為我的延伸,成為我的手、我的眼、我的耳朵和大腦的延伸,甚至也是我腿的延伸,讓我看到萬里之外發生的事情。與此同時,我的肢體活動隨之減少,我只是拿著手機,我不再親手畫畫、看書,手機中的景色取代了我看真實風景的眼睛,很少走出去接觸自然,而是拿著手機盯著屏幕。
雖然現在我看起來還是一個正常的人,肢體功能沒有退化,可以久而久之,我可能從現實生活中隱藏到了手機的后面。每個人都可能變得越來越宅、越來越懶、越少與人面對面溝通,大家在微信相互問候和點贊,雖然我們知天下事卻不用挪移半步,只需要網絡。
當每個人在虛擬世界的熱情漸高,現實生活中我們越是應付生活。祖先數百年發展出的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可能在我們這里因為很少行動而導致神經回路消失。我們逐漸成為喪失行為能力的人。懶人經濟在未來有巨大前景,因為大家都變得越來越懶了。現在火爆的外賣服務、網絡購物都解放了人的時間、便利我們的生活,同時我們以前要做的一些事情被外包。
在思維變得淺薄之后,行動上我們也變得更加懶惰。互聯網外包了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心智模式和行為模式也隨之改變了,變得淺薄而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