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和朋友在線上閑聊了一下碎片化閱讀這個事情。碎片化閱讀就是指平常用手機、電腦、報紙等等讀讀新聞、朋友圈、空間博客等等,碎片化閱讀不但是閱讀的量是碎片化的,其時間的利用上也常常是碎片化的,比如等公交的時候,上洗手間的時候,吃飯的間隙。
? ? ? ?首先,我是很認可碎片化閱讀的,它可以讓我們有效地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獲取必要的資訊和思想,同時也非常認可碎片化閱讀就是我們互聯網這個時代的基本特征,我們應該去適應它。不過,話說回來,碎片化閱讀并沒有那么神奇的功力,可以讓你的知識和思想建立體系化的認知和進步。我們不要神化閱讀的效果(它就是一個興趣愛好,對于學習而言它也不是效率最高的方法),同時也不要神化碎片化閱讀的效果。
? ? ? 有的人會認為,讀一本書太費勁,一本書里有用的話就那么幾句,精華部分也許就幾句話或者不到一頁紙,看了這點精華部分,道理我都知道了啊,費那么大勁干嘛?我還不如看看朋友圈,看看“成功的20個習慣”、“20幾歲要懂的30個道理”這些段子文章就好。這樣每天喝點雞湯,打點雞血,收獲一點談資,打發一點時間,充實了自己,重要的是還感動了自己——你看,我每天都在努力哦!
? ? ? ?其實,錯了。
? ? ? ?知道這些精華,和完全讀過這本書,理解程度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推而廣之,“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本身就是有問題的。“知道”是分很多層次的,比如可以分為,不知道——了解——理解——深刻理解——不打折扣的行動。明末思想家王陽明說,知行合一。就是說,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什么層次的知,就相伴著什么層次的行。
? ? ? ? 之所以讓很多人困惑和迷茫的“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不清楚“知道”就是“做到”,什么層次的“知道”,就帶來什么層次的“做到”。
? ? ? ?因為語言本身就不是精確的表達工具,它在數量和性質上的表達上相對于真實的客觀世界是非常貧乏的,思想如膠,語言如水。就說剛剛那個詞,“知道”,在客觀世界里分無窮多的數量程度。語言是會失真的,有些是我們自己主觀知道的“詞不達意”,有些就是語言本身表達上的貧乏。正是因為語言本身這個表達工具的特點,所以在語言學里才有“語言即思想”這個觀點。使用不同的語言和詞匯,其思維習慣也是不一樣的。
? ? ? ?所以,在你不深刻了解“知道”就是不同層次的“做到”之前,如果你“只是聽過很多道理”,當然過不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