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榜》中沒有配角,很多人都這么說。作者海晏給小說中的人物都進行了立體化剪裁,個性鮮明,形象飽滿,再加上導演和演員的用心演繹,每個人都呈現出一種別樣的味道,吸引著不同性格、不同追求的人。今天,我們來談談那個詩酒風流的“妙人”——紀王。
他知道自己該要什么
熟知清朝歷史的人知道,當初康熙九子奪嫡,繼承王位的雍正對他的兄弟們可是毫不手軟啊,殺的殺,囚禁的囚禁。紀王爺,當今皇帝的弟弟,能被多疑的皇帝容忍至今,甚至立太子一事還會與之商談,也可知其智謀絕非常人可比。
皇帝打算立景琰為太子的時候,曾經問過他:景琰到底有沒有當皇帝的心呢?紀王回答:任何一個皇子,如果說他對皇位沒有野心,那絕對是假話。也許他曾經也動過爭儲的心思,可是在看到希望渺茫的時候,果斷放棄了。
看透了,也就坦然了。誰說做皇帝就是最幸福的事呢,怎及做一個“富貴閑人”?于是他縱情音律,賞舞玩樂,盡情享受他上輩子積來的浮華。至于那命里不該有的奢望,還是不要強求了。皇帝也是看出他是真的對皇位沒有欲望,才能對他毫無猜忌的吧。
人是欲望的產物。很多人明明自己擁有一切,可就是找不到幸福的滋味,何嘗不是因為太過貪婪之過?紀王爺之所以活得瀟灑快樂,就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該追求的又是什么。
不要總是想,憑什么別人的東西總是比自己多,也許他付出的代價你根本承擔不起。把眼光放在自我身上,好好想想自己應該要什么,而不是別人有什么。
他知道自己該做什么
劇中有一個細節,讓我覺得紀王絕不是他表現出來的那種胸無城府,只會囁喏地跟皇帝說:您消消氣。
皇帝想立靖王為太子,找來紀王與之商議,商談過后,紀王走出大殿,感慨:這天下原來是他的。梅長蘇此時走來,問他是否是因為想起了祁王。然后又感謝紀王救出了祁王的遺腹子庭生。紀王說:那就更不用謝了,誰跟誰又不是骨肉呢?
紀王能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讓祁王妃順利產子,十幾年來不被發現,可見其手腕。皇帝不憐憫自己的親子,那是權力使然,為了固守自己手中的權力,他忘記了親情所在。紀王沒有忘,他身為這一切事件的親歷者,雖然心中有一萬個反對皇帝所作所為的聲音,可是改變不了現狀,只好做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對于紀王來說,既然放棄了九五之位,那對朝政事務就三緘其口,不做越矩之事,不發妄悖之言,遠離朝局中心??墒欠廊酥牟豢蔁o,不管是在朝中還是宗室,他也埋有自己的線,以便應對不時之需。
人難能可貴的是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職場中,我們應該做什么?當然是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新人就不要嫌棄自己事務繁雜,老人就不要忘記多年累積的經驗。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才能讓領導滿意。
紀王,因為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才能讓皇帝打消疑慮,做個最明白的“糊涂人”。
他知道自己該怎么做
劇中,他的作用,很像“打小報告”的。何敬中的兒子何文新殺死了文遠伯之子邱澤,這一幕被不明真相的紀王看到了,譽王立刻頭疼。因為他知道雖然紀王不問政事,只愛風花雪月,但是性格耿直,肯定會在皇帝面前直言不諱。于是鋌而走險,想出“換囚”的事情。
懸鏡司一案,也是因為他被設計看到夏冬轉移嫌犯衛崢,立刻跑到皇帝面前去說,因此讓懸鏡司再無立足之地。當時豫津故意跟他說,不該把他牽扯進去。而紀王說:他就是這樣的脾氣,說了才能說好覺,他也只說自己看到的,不管別人怎么說怎么想。
在這兩個案子里,紀王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我覺得紀王這么做,一方面跟他的性格是離不開的。耿直的性格,急躁的脾氣,足以讓他去做這些事情。另一方面,這也是他的策略。他只說他看到的,及時把他知道的事情告訴皇帝,并且不添加感情色彩,不設定立場,就足以讓皇帝把他當成一個重要的“心腹”,相信他說的每一句話。
紀王看似糊涂,其實并不糊涂。他被梅長蘇利用,成為“棋子”,可是他也卻靠著這樣的做法,始終贏得皇帝的圣心,未來皇帝太子靖王的真心。大家可以看到,太子主事之后,紀王一反“沒有正經事”的常態,而是恭謹嚴肅地處理太子教給他的任務。
紀王,是活得最明白的人,有一個完美的結局,是對他暗藏大智、看穿世事的表彰。
謝謝大家關心,孩子還在發燒。
因為孩子總粘著我,所以寫作時間有限,文章寫得比較快,可能有些地方有欠缺。
有什么意見盡管提,我會努力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