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一直在翻《詩經》的一些篇章,關于久遠年代,先周民族的一些詩,《大雅》里有五篇,歷來被認為是周民族的史詩。
這五篇是《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
《生民》:敘述的是周始祖后稷的誕生,發明農業,定居邰地以及開創祭禮的事跡。
《公劉》:敘述周部落首領公劉率領周人自邰遷移至豳地,初步定居并發展農業,為周代的開國歷史。
《綿》敘述古公亶父率領周人自豳地遷往岐山之南的周原,營建政治機構,創業興國,以及文王姬昌的開國歷史。
《皇矣》:歌頌周文王之祖太王,其伯臺伯,其父王季之德,以及敘述周文王伐密伐崇,克敵制勝的武功。
《大明》:敘述周文王,武王從開國到滅商的歷史。
在整理這五篇詩作的讀音和釋義,以及翻閱各種資料的時候,常常會思考一個問題,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我們的祖先,我們這一個民族的祖先,究竟有多么久遠的歷史,歷經過多少災難和屈辱,有多少的寶藏和文物散失在外。……
如今的世界仿佛一個地球村,我們幾乎可以自由地迅速地走向世界的各個角落,那么我們是否會思考,作為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除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之外,還需要做些什么,怎么做……
2.
關于這五首詩篇,一直遲遲未動筆,實在因為不知如何表達內心想說的。想說的太多,落筆成文卻不著邊際,且空泛無力,幾次擱筆停滯,如鯁在喉。
忽然熱淚,是在觀賞皮克斯的動畫新片《尋夢環游記》之時。
在影片開頭,人們準備亡靈節的畫面熱鬧又溫暖,仿佛是要慶祝盛大的節日,鋪滿大街小巷鮮艷的萬壽菊,還有廣場上的節目表演,倒像是小時候過年的那種氣氛,熱鬧又歡快。
原來,墨西哥的亡靈節是全家團聚、慶祝生命、悼念逝去親友的節日,必備的祭祀物品之一就是萬壽菊。他們認為萬壽菊強烈的香味、鮮美的顏色能指引逝者的靈魂回到家里。
電影里,墨西哥人過亡靈節的方式是積極和歡樂的。死亡對于生者來說是活下來的一場狂歡。“能活著已是愛”,這是我在觀影時再次想起的一句話。很久之前看到這句話時就感觸很深,這是對活著的人最簡單也最深刻的鼓舞與提醒。
影片里,小男孩米格,在他追尋夢想的道路上,意外來到了死后世界。當他看到豬皮哥的“終極死亡”后,恍然大悟,原來家人那么重視對先人的緬懷,在亡靈節這一天,會將逝者的照片供奉在神龕上,準備好先人曾經最喜歡的食物,地上鋪滿萬壽菊花瓣,以迎接他們的到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記住他們,是為了不會忘卻的紀念。
這一幕讓我想起小時候的清明節,大人們帶我們去墓地掃墓,送花撒花,擺酒撒酒,跪地磕頭,小孩子只是照做,不明所以,沒有悲傷,更別說喜悅。笑是不能笑的,有時候還傻傻地板著臉,好奇卻不敢問,沒有人能夠回答人死了會去哪里。
還好,在女兒正值好奇的年齡段,我和她一起學習了死亡和紀念的功課。電影前半段熱鬧吵雜,后半段我是笑著流著眼淚看的。
米格帶領觀者慢慢領悟到,人們對死亡不再恐懼,真正的恐懼是從親人的忘卻中來。因為亡靈之所以還存在,是他們一直存在于在世的親朋好友的記憶中,只有當這些記憶都消失了,一切才會真正的消失。那才是真正的死亡,是“終極死亡”。
正因為有愛和紀念,感恩和傳承,小到一個家族才得以延續,大到一個民族才得以興旺。
由此,我想我有點明白,為何《詩經·周頌》里有那么多的篇章是祭祀先王,誠惶誠恐地向先祖神靈祈求福佑。有先人的開創基業,才有后輩的安居樂業。有祖先們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才有綿延的子孫,廣闊的土地和江山。
3.
矯情如我,此刻想起詩人艾青在1938年寫的一首詩《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曾經,語文老師特別為我們朗讀過這首詩,她是含著淚讀的,讀完后說了一句話:孩子們,要好好讀書,別辜負了父母的期望。
文字會讓你落淚,讀這樣的詩句會讓你心有所動,忽然淚盈于睫。不是年紀見長愈堅強,而是越長大心會變得柔軟善感,越懂得一切的一切都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觀影回來,再翻《詩經》,讀著這些佶屈聱牙的字句,一遍一遍過后,會感受到一種令人動容的情意和美感。
其實這些文字并沒有消失,文字里的詩意也未曾泯滅,詩句里的情愫便是你我的情愫,只是大都未有清醒的覺知。現世的我們只顧向前,淡漠了最初的本源。感動的是每當特別的日子,總會有人記得,有人提起,不要忘記我們腳下的沃土,以及久遠的歷史,“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4.
因為《尋夢環游記》這部電影,這幾天看到很多文章里有說到,我們這個民族文化里害怕談論死亡,或許是,因為從小到大的教育里,大人們也對死亡這個話題諱莫如深。每年的清明節基本是陰雨連綿,中元節下元節之類的緬懷祈福節日也很少人知道,冬月里是感恩的季節,我們也無從知曉。城市里的我們感受到的氣氛,是西方的感恩節,萬圣節,圣誕節。
是我們向外看得太多,忘記了回家的路。
所幸,觀影回來,我還有書愿意去翻閱,找尋我們這個民族文化里對于死亡探討的意義。其實這個問題之前很多人也在提問,我始終不知如何回應,覺得這個問題復雜又深刻,我等資質粗淺始終無法給出答案。
在最近的日子里,讀《詩經》和《論語》的過程中,有種體會,其實先哲們并不是回避害怕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是沒有必要,更無需討論。
《論語》里,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好好活著做人做事就好了。“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做人做事達到這樣的修養境界,才不枉一生,死去何所道?不過是“托體同山阿”罷了。
緬懷祖先,“祭神如神在。”每一個人,無論多么渺小,也都有一個來處。那里是回不去的家園,是忘不了的故國,是切不斷的歷史,是抹不掉的文化。
這樣的文化里,怎么會害怕死亡,人這一輩子都是向死而生,哪有例外。只是如今的我們忙忙碌碌,熙來攘往的,一時迷了路,忘記了祖先的教誨。
所以祭奠的心是要有的,為了更好的傳承,請以虔誠的心重拾一本經典即可。向前走了那么遠,歸來的路可曾記得,為了更好的出發,請靜下心來讀一本經典就好。
記得,這是愛的最大意義。愛,是記得。愛是永不止息。
365天極限挑戰訓練營? 第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