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李,是我的姓氏。小時候父母外出打工,無奈之下便把我扔給了獨居的爺爺照顧。我們爺孫二人住在村南頭的一間略顯破舊的青瓦房里,每天早上都會由我把煮好的小米粥,熱好的窩頭還有清淡的小菜端到門口,爺爺搬著他那小板凳不緊不慢的來到跟前坐下,然后習慣性地打開他那不知道有多少年頭了的古董收音機,邊聽豫劇邊夾起小菜緩緩送入口中。
吃過早飯的爺爺總愛到處溜達,按爺爺說的就是閑不住。村里的其他老人碰到爺爺總叫他“老李頭”。當然爺爺還有一個外號,“摳門李”。因為以前總有很多人上門來借錢,爺爺大多都是一口回絕。一來二去,“摳門李”的稱呼也就傳開了。只不過平時見面為避免尷尬大家還是叫他老李頭,只有在借錢的時候才會拿這個外號說道說道。
有時候我在大街上玩耍的時候,別的老人看到爺爺不在我身邊,便對我捉弄道,“嘿,小李子,你那摳門的爺爺哪去了”。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感覺不好意思,假裝生氣般的快速離開。次數(shù)多了,我也就不耐煩了。
那一天,又被別人捉弄的我跑回了家。快到家門口時,看到了坐在門口戴著老花鏡,額頭皺紋越皺越多的爺爺正手拿《道德經》認真翻閱。一路小跑的我早已氣喘吁吁,火氣也下降了一半。假裝若無其事經過爺爺身邊的我停了下來,說道:“爺爺,我能問你一件事嗎?”爺爺推了下老花鏡,帶著一絲疑惑看著我,也許他很少看到他的孫子這么鄭重其事的樣子。
“爺爺你知不知道外面的人都叫你摳門李啊”,我突然大聲說道。爺爺明顯楞了一下,接著便好像想起來什么開心的事一樣,竟不自覺的笑了起來。沒有料想到這個反應的我把好不容易降下來的火氣又燒起來了。“爺爺你怎么還笑起來了,你都不生氣的嘛?”,我反擊道。“哎呀,小李子,爺爺我為什么要生氣啊,摳門又不是件壞事,那群老家伙瞎嚷嚷而已,而且有些道理你還小你不懂的。”爺爺把老花鏡摘了下來,擦了擦厚厚的鏡片,說道。
我看著爺爺氣定神閑的樣子,更加沒好氣了。這怎么還摳門有理了呢。爺爺看我生悶氣不說話的樣子,用他那略顯風干枯燥的手拍了下身邊的小板凳示意我坐下。待我坐定之后,爺爺開口道:“小李子,你父母已經好久沒回來了,想他們了嗎?”我沒想到爺爺會說起這個,不過話說回來父母確實有2年之久沒有回來了,甚至連電話都很久沒有打過來了。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只有低下腦袋埋于雙腿之間,一只手撿了根柴火在地上亂畫來掩飾自己的感情。“你爸爸小時候我和你奶奶就經常慣著他,什么好東西都買給他,農活很少讓他干,殊不知最后只是害了他。學沒有好好上完,初中就到處惹事以至于輟學。20歲不到就和你媽媽結了婚,卻還是跟沒長大的孩子一樣沒有半點擔當。現(xiàn)在他都沒有半點存款,掙1塊錢恨不得當2塊錢花,你說這生活怎么會好起來呢。”
爺爺說著,眼神也不自覺的看向了遠方,嘆著氣似在努力回想起那個時候。我靜靜的聽著,卻不得不點頭贊同爺爺說的話。爺爺繼續(xù)說道:“生活講究個開源節(jié)流,摳門也屬于節(jié)流。試問只有開源,卻無計劃的節(jié)流,兜里的錢又怎會多起來呢。而且爺爺并不是對所有來借錢的人都回絕。真正有困難,急需錢周轉的爺爺我是一定會幫的。可是又有幾個真的就連基本的吃飯都吃不起了才來借錢的呢。有的明明只需要熬幾天或者出去工作幾天就可以解決的,而且村里的很多年輕人浮躁,嗜賭,如果我真的借錢于他們,你覺得對他們好嗎?那些老家伙們也偏袒孩子,拗不過孩子的請求來借錢,你以為爺爺我糊涂嗎?借錢終究是壞習慣,也許可以救一時之急,但很容易令借錢的人陷入惡性循環(huán)難以逃脫,拆東墻補西墻的事情也是很常見的。不借不意味著摳門,借了也不意味著大方。要借只借真正急需之人,不然不是在救人,而是在害人。”
那個時候的我聽了爺爺?shù)脑挘谝淮沃懒私桢X也是一種壞習慣。借給你錢的人不一定是在救你,也許更多的是無意間在害你。后來回想起這些話來,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的爺爺不僅不是摳門,更多的是不想在他人的身上看到父親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