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一部電影《高山下的花環》紅遍大江南北,這部片子是由謝晉執導,呂曉禾,唐國強,蓋克,何偉,王玉梅,童超,斯琴高娃,倪大紅 出演的一部影片。
影片根據李存葆的同名小說改編,塑造了梁三喜、趙蒙生、靳開來等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反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戰士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經受的考驗,以及他們一心為國,以保衛國家和人民的安全為己任的高尚品質。該影片引起巨大轟動,曾獲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以及金雞獎最佳編劇獎等共計八項大獎。
我是在一堂國際關系史課上觀看的,剛開始驚訝著老戲骨們那一張張曾經青澀的面容,但在影片中后期讓我感受很特別,從座位上看過去都是擦完眼淚的紙巾,傳進耳朵里的竊竊私語也帶著鼻音,影片結束,回頭卻也看到教室后排坐著的岳老師,平時總是笑瞇瞇和藹可親,那時也是眼睛紅紅的,透過眼鏡閃著光,我也眨眨眼在腦海中循環著影片的各種情節,不得不說戳中了內心某個點。
在這部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來自沂蒙山區的連長梁三喜為掩護戰友趙蒙生,中了敵人的冷彈,倒在山坡上。當戰友清理梁三喜的遺物時,發現他的左胸口袋里有一張血染的欠帳單,欠賬總額是620元。戰爭結束后,梁三喜的母親梁大娘和玉秀千里迢迢從沂蒙山區趕到連隊。她們用550元撫恤金和賣豬的70元錢為梁三喜還清欠債……
“欠賬單”的情節,不是作家李存葆虛構的。事實上,在殘酷激烈的對越自衛戰里,有為數不少的這種事情真實發生。
中國和越南之間有著綿延1000多公里的邊境,埋藏著不計其數的地雷。戰爭打響后,我軍戰士面臨的第一個敵人,就是眼前的這片地雷陣。中國軍隊有排雷士兵,他們常常在大部隊進攻之前,就開始在雷區進行排雷。被中央軍委授予“排雷好漢”的楊再林,就在越戰中締造了一人解除304顆地雷的記錄。但是,由于越南軍隊埋下的地雷太多,用手工的方式進行排雷速度又太慢,為了不影響大部隊的進攻,常常有些英勇的排雷戰士,用身體排雷。
看《高山下的花環》洋溢的不只是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還應當看到那些在中越邊境浴血奮戰的戰士們,無一不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而如今的我還人來人往的大學校園,看書寫字聽音樂,過著還算安逸的生活,他們卻已經面臨生死的考驗了。感謝這些英勇的戰士們以鮮血為代價,換取了這和3平的年代,也是我們的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相信每個人的關注點不一樣,我所見所想不能覆蓋影片的精華,我只道電影里有花環,寄托著戰士的靈魂,因他們浸透咱們國家的那片五星紅旗而長眠他鄉,每次想起那個鏡頭心里不免牽起陣陣疼痛的感覺,看過電影的人心里都會編好一個花環吧,就送給所有可愛的人!
這部電影還是值得親自觀看,在閑暇之余抽空一看,雖然色彩沒有今天的電影那么明艷動人,但勝在精神閃亮而情節豐富,希望每個看電影的人能在電影中解鎖不同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