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人體需要3種主要營養成分,也就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才能正常運轉一樣,人的心理也需要3樣東西才能健康發展:自主性、控制力和歸屬感。很可能,孩子在現實世界中缺少這三樣東西,沒有被賦予足夠的自主性、控制力和歸屬感,他才會轉而到電子產品的虛擬世界中去尋找。
問題的癥結在這兒,解扣的關鍵也在這兒:想要孩子少玩電子產品,方法不是強制,而是讓他在這件事情上獲得自主性、控制力和歸屬感。
第一,自主性。家長可以問孩子:你希望每天看多長時間的ipad?放心,孩子不會告訴你他要看一整天。只要孩子提出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原則上都可以接受,然后家長和孩子一起,把每天看ipad的具體時間確定下來。引導孩子作出自我承諾:只在規定的時間內看。你會發現,孩子也會有“承諾—一致性”的心理需求。
第二,控制力。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他就沒有自控能力。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游戲設計的原理是怎樣的,為什么會讓人上癮。然后幫他建立起戰勝挑戰的信心:能不能自己設計一些機制,來防止自己上癮?比如,由孩子自己來設定定時鬧鐘;再比如,在結束看ipad后安排一項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及時轉移注意力。你會發現,孩子看到自己能夠管理自己,他也會非常高興。
第三,歸屬感。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孩子感受到,你和他之間不是對立的,不是“規則制定者”和“服從者”的關系,也不是“考評者”和“被考評者”的關系,而是,你們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你們在共同執行一個計劃,結果由你們共同承擔。
總之,一旦孩子能夠持續獲得自主性、控制力和歸屬感,按照心理學家的說法,他就擁有了成長的自驅力。孩子擁有自驅力,家長就可以從“雞娃”到“躺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