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吳
圖/老吳
0、
如果說讀一本書就是在和這個作者思想交流的話。
那么,我和白巖松大抵是認識的。
如果我是在傳播他的思想,讓更多人受益,那我這樣說,白巖松大概也是不會介意的罷。
1、
“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
這話是柏拉圖說的,他的師父蘇格拉底就以會講故事而走紅,柏拉圖作為見證者,自然意識到會講故事的重要性。
遺憾的是,他只告訴了我們海里有寶藏,卻沒告訴我們在哪,也沒有尋找的方法。
幸運的是,柏拉圖留下的遺憾,白巖松給我們彌補上了。
白巖松在中國傳媒大學的演講中提到了傳媒人的寫作方法。
老白在會場提到了寫作的金科玉律“5W”(who what when where why)。
哈哈,其實也沒什么秘訣嘛,這我們都知道,小學生都知道。后來才知道,這就是自己和老白之間的差距。
對,確實是這樣的,我小學時候就知道,“5w”是八十年代從國外傳來的理論,一度被國內外奉為圭臬。
可是,后來二十年,國外早不用了,教材也不知改了多少回。
我們還在用,不但小學用,高中用,大學也在用。
舉個例子:
我們的“5W”報道
“今天下午1:30,老吳在創業工坊做了2個小時的以‘如何趕上微信小程序的風口’為題的專題匯報”
要是換做國外,可能題目就只是這樣一句話:“老吳在創業工坊演講,馬化騰稱其在扯淡!”
這顯然不是完整“5W”,可孰優孰劣,高下立分。
難怪老白說:“傳播,歸根結底,就是給別人講一個好故事”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
國外的新聞導語已經發生了翻天覆的變化,早已不強調完整的“5W”,而是越來越強調這四件事:主人公、故事、戲劇化、懸念。
2、
從某種程度上講,新聞和寫作的本質是一樣的,核心都是“人”,有對“人”的關注,才有故事,才讓人讀得懂,而人類所有文化產品的實質,都是在描寫人和人性,從來沒有偏離過。
空講故事是很難的,講理論、講干貨,人家聽一會兒就困了。
這個大學生一般都有感觸,老師可能很有水平,講的都是干貨,可就是犯困,可老師一講案例,講他年輕時的經歷,馬上就能提起精神。
這就是因為,在講理論時,人們都是可進可退的,有距離感。但是把“人”的元素放進故事里,就不一樣了。
只要選對了“人”,聽者就會感同身受,以相同的情態沉浸其中。
3、
邏輯:站在受眾的角度思考。
我們擅長的是線性邏輯,原因、結果、影響,嚴格遵循形式邏輯,怎么開頭,怎么推進,怎么高潮,怎么收尾。
但事實上,讀者常常跳讀,包括我自己也這樣,可能在任何地方進入,任何時間離開,隨手翻開一頁,不感興趣就不會再去從頭看起了。
所以我們寫作要有平行邏輯意識,盡量地讓一個長故事分段,要讓任何時候進來的受眾都可能被抓住。
這個道理我們看一看網上比較火的長篇小說就知道了,單獨拿出任何一章,你都會被吸引,因為它每一章都致力于解決一個情節矛盾,再創造一個新的矛盾。
當然,你要是追劇一族,那可能會對我所說理解得更為深刻,比如《舌尖上的中國》,任何時候打開電視,都能跟著它的故事走。
一個有意思的評書,很容易就一連聽上一百天,每天半小時。
這都是平行邏輯的力量。
4、
細節:直指人心的力量
一個好故事,從內容方面看,有了人和人性、懸念和邏輯,還有很重要的一項——細節。
我們常說,一篇文章寫得“有血有肉”,細節就是文章的“血肉”,好的細節,就像泉水一樣,流進讀者的腦子里、心里,既讓人感覺相融,又讓人感覺被洗滌。
被細節牽引的人,聆聽狀態都是不一樣的。
這從《新聞聯播》和《感動中國》對比中就可以看出來,前者365天,每天一期,期期必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后者一年就一期,就給你講幾個故事,拍的視頻也都是我們生活中的樣子,甚至有的就拍了某個人一天的工作,就是這么小這么細。
沒有標語,沒有口號,只有人、只有故事、只有細節,卻反而讓很多人落淚。
相比《新聞聯播》,《感動中國》就是會講故事的那一個,它抓得到細節,抓得住人心。
5、
節奏:講故事的技術核心
假如規定個命題,給你100字,怎樣把它說明白?1000字,怎么寫?
篇幅不同,你的布局肯定就不同,所以在寫作中,節奏往往就和布局有關系,好的節奏就是布局得合理,將素材分配得更合理,讓故事講得更精彩。
但節奏這東西,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的篇幅、不同的故事,需要不同的節奏。
所謂合理布局,就好比一位廚師買菜,因為有六個人吃飯,他腦子里就要裝著這六個人,菜量合理,葷素搭配,還要考慮到客人的喜好,這樣才能買到與這六個客人相對應的好東西,把菜譜安排得恰到好處。
在寫文章中不分塊,節奏感就差,但是一句一句獨立成段,思想就不成體系,論證就不充分,節奏也不好,所以就既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就像宋詞的“長短句”一樣,該舒緩的時候舒緩,該緊湊的緊湊,語言順從與感情。
所以,說評書也好,相聲也罷,凡是高手,節奏都把握得好。馬三立的單口,用他的節奏把你繞進去,一個包袱,打開一層又一層,一層又一層,一定能逗樂你。
6.
我在努力嘗試著應用,不妨再回頭看看這篇文章。
字數控制在3000字以內,從四個方面說清寫作這一個問題,用數字分了塊兒,每塊都單獨說清一個子概念,這就是典型的平行邏輯。
每個子概念,都有理論解釋和事實舉例,篇幅也是“短——中——中長”這樣,節奏很明顯。
每個子概念我都舉至少一個真實的案例,盡量抓住細節,是不是用到了上面的理論?
我從不排斥方法論,并努力探索它們的樣子,因為即使看起來非常個性、不普遍的事物,只要受到人們喜愛,都必定有其背后的規律,規律可能并不文藝,但抓住了規律,就有了創造那個“事物”的本事。
*老吳:法律系在讀,以前愛文學,現在更注重成長,讀書,健身,聽牛人live,定期匯報。深信:知識因分享而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