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
這本書終于看完了。來講講個人觀點吧。
我覺得它被文青們捧的太高了,可能是因為里面有大量的可以被摘抄出來的金句。其實我不太喜歡金句叢生的書,很難見到文字華麗、內容豐盛、而觀點新穎卻不牽強這些特點共存的文章。看書本身就是一個愛好,和看球賽、騎單車、打游戲一樣。每個人在類目和內容上面會有不同的偏好。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對吧?就比如我喜歡阿城、汪曾祺、白先勇這類的作家,輕描淡寫無需金句就能拉你入坑。
蔣勛老師這本書本身就是他對孤獨的六篇演講稿,我只能勉強稱它為文章,算不上好作品吧。的確,里面有很多觀點值得去看,去分享。但觀點嘛,之所以稱之為觀點,就不能那么絕對的說哪種觀點好,哪種觀點不好。
我挺喜歡蔣勛老師對于孤獨的各種注解,并且他在書中一再質疑孔子極端的思想。孔子的思想算不上真正的哲學,他是搭著倫理的邊。這些我都非常認同。我也覺得不管一個民族,一個團體或個人應該是思辨的、多元化的、允許不同聲音出現才是健康的。
他一直倡導我們要從兩極之間慢慢向中間靠攏,在這個過程當中最有可能產生思維。是的,我認同。可是他卻痛斥了應試教育,把它妖魔化、批判了它如何的毒害青少年。我承認應試教育存在的缺陷,但我們批判它一無是處的時候的同時又何嘗不在兩極化?
在講暴力孤獨的時候他贊揚非洲的成年禮(父母會在子女身上割出一道一道的傷痕)割禮、黥面,把這些與刺青相提并論,覺得都是在喚醒內心的原始記憶。雖然我認同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原始暴力,我們卻不自覺。比如強勢就是一種暴力、比如在網上抨擊他人也是暴力,但我不能認同非洲對人身體的摧殘算是一種美學。
這本書是可以看的。因為不存在好觀點或者壞觀點這一說(除了大冰、丁丁張、張嘉佳寫的書。他們不算作家,不入流。)我們在看這些書的時候,即便觀點不同,也可以引發思考。這就是最大的收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