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先把要說的話都說出來,然后相互批評,這幾句是不用說的,那幾句是可以歸并到哪里的。批評過后,再商量哪一段應該在前,哪一段應該在后。造句也共同斟酌,由樂華用鉛筆記錄下來。他們的心思很專一,淡青色的月光充滿庭心,有好幾種秋蟲在那里叫,在他們都像是另外一個世界里的事。當一個擬成一句句子,另一個給他修正了,彼此覺得滿意的時候,興奮的微笑便浮現在兩人的臉上。
個人理解:
1、此處作者實際上講授了一種簡便的,可操作的作文方式,非常適合新手嘗試:那就是先把要說的話全部寫出來,然后斟酌這些話對于我想表達的主體來說,哪些不用說,哪些可以歸并。經過這個步驟之后,留下來的就是有用的內容,然后再考慮組織結構問題,哪一段放在前面,哪一段放在后面。最后,是對遣詞造句的細心打磨,這樣,一篇作文就可以寫成了。關于文章的組織結構,先說什么,后說什么的問題,李笑來老師的寫作課上提到“你之所以采用順序、倒敘或者插敘,其實是為了照顧讀者的理解習慣,你就能很自如的調整文章結構了”
2、寫作(包括做其他任何事情)都必須要專心,“全神貫注”投入,排除外界干擾,才能取得一個比較好的效果。
親愛的李先生:
? ? 我們進第一中學校一個星期了。這里的情形,大略已經知道。今天國文先生出一個題目,叫我們寫信給母校里的先生。我們知道你是刻刻記念著我們的;就是國文先生不出這個題目,我們也要寫信給你了。
? ? 這里教我們功課的先生共有七個人,都很好,待我們很和藹。但是教英文的一位周先生是河南人,他說的雖然是國語,我們卻不容易聽懂他的話。我們想,往后聽慣了一定會懂得的。現在每逢英文課,我們就格外用心聽。
? ? 各種功課,我們都不覺得難。不過科目多了,需要預習和溫習的多,自修的時間也得比以前多了。我們是走讀的,在學校里,每天上下午有兩點鐘的自修時間,回家來又自修一點半或兩點鐘,也就弄得清清楚楚,沒有積欠了。
? ? 這里的同學大半是從別地方來的。他們把本鄉的各種情形告訴我們,我們的見識增加了不少。我們也把S鎮的大略告訴他們。他們聽到鎮上的那個和尚寺還是唐朝的古跡,都說有機會總要去看一看。
? ? 這里校舍很寬大。四面房子,圍著中間的花圃。靠東的房子是大會堂,西北兩面是教室,南面是辦公室、會客室等等。宿舍在后面,是兩排樓房。運動場在大會堂的東面,陳設著各樣的運動器具。我們最喜歡玩那籃球,但是還不大能夠擲中;在一個星期里,樂華只擲中了兩回,大文只擲中了一回。
? ? 好像還有許多話要告訴你;拿起筆來寫信,只寫了上面的一些,都又好像已經寫完了。到底當面談話要好得多;你說幾句,我們說幾句,可以把積存在胸中的許多話說個暢快。什么時候能夠到你那邊去玩幾天呢?我們常常這樣想。你很忙吧?你是常常忙著的。希望你抽出一點忙功夫來給我們寫回信。我們接到你的回信,就像和你當面談話一般地快活了。你愛我們,一定肯依從我們的要求。
? ? 校門外池塘里的荷花還沒有開完吧?你說過的,清早起來,站在池塘邊,聞那荷葉荷花的清淡的香氣,是一件爽快不過的事情。這里校舍雖然寬大,門外卻沒有池塘,想到這一層,更深切地憶念你那邊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學生周樂華、張大文同上
個人理解:我就想問一句,這尼瑪真的是初一的學生寫的嗎?⊙﹏⊙b汗
簡單分析一下,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段大概說一下為什么要寫這封信;第二部分用了很長的篇幅描述了在新學校的情形,第一節寫的是新學校的老師們,第二節寫的是我們在新學校的功課學習情況,第三節寫的是新學校的同學們,第四節寫的是新學校的環境情況;第三部分,最后兩段表達了對李先生的感情,和對母校的憶念,算是表達感情的結尾。
我個人覺得這篇文章已經寫得非常好了,但樂華的父親,以前也是國文老師,枚叔,提出了兩點一針見血的問題:
“就在第二節,……按照意思講,開頭說七個先生人都很好,待你們很和藹,接著用“但是”一轉折,下面便應該是某一個先生在某一點上不大好的話了。可是你們卻說周先生的話難懂。這并不是他為人不好,也并不是他待你們不和藹呵,怎么能夠用了一個“但是”,就同上面一句話連起來呢?”
……
“作文、說話是一樣的,在承接和轉折的地方最要留心。一句里邊有幾個詞兒不得當還不過一句的毛病;承接和轉折的地方弄錯了,那就把一段的意思攪糊涂了。這須得在平日養成習慣,每逢開口說話絕不亂用一個承接的、轉折的詞兒,一定要辨別了前面后面的意思,揀那適當的詞兒來用,這樣作文的時候自然不會用錯了。”
……
“就全體來看,還有一個批評,就是表達情感不充分。你們和李先生非常要好的,寫信時應該有深切地表達情感的語句;這封信的第一節和末了兩節有著這類的語句,但都是淡淡的,說不上深切。”
……
“你們能感到不滿足,就好了。這原不是多想便可以成功的事,也不全關于學力。特意求深切,結果往往平平;有時無意中說幾句、寫幾句,重行回味,卻便是深切不過的了。關于表達情感,常有這等情形。將來你們寫作的經驗多了,也就會知道。”
個人理解:作者借用枚叔的話,指出了這封信的兩個問題:一是轉折詞用得不恰當,引起了整段話的含義表述不清,“在承接和轉折的地方最要留心”。二是情感表達不充分,不過這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不斷的進行訓練,積累寫作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