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徐駿:《彭博商業(yè)周刊》| 人工智能寶寶即將到來
看似沒有什么用的軟技能,可以讓你比別人更領先一步
喬布斯學習美術字體
本文作者 馬克·賽格爾 母親就是個畫家,他曾經(jīng)給別人畫肖像畫,為自己環(huán)游世界賺路費,做過電影的CG,對人物面部表情的掌握非常精確,是他在多個領域的成就,促成了這個科技上的創(chuàng)新。
When scientists see the world and artists see the world, they are looking at the same thing, using a different language and viewpoint to describe it . But it's true. Everything is interconnected.
如果本文對你有幫助,請移步https://m.igetget.com/share/column/cid/30
購買正版,你將得到更好的閱讀體驗
《彭博商業(yè)周刊》I人工智能寶寶即將到來
丨朗讀:馬徐駿丨
新西蘭一家公司制造的人工智能寶寶,具備了人類的外觀,和人類極其相似的大腦和神經(jīng)構(gòu)造,而且還能像人類一樣主動探索、學習。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今天的內(nèi)容中,你會了解:
- 什么是人工智能寶寶?
- 為什么要做出一個虛擬的人工智能寶寶?
- 擁有什么樣的技能才能實現(xiàn)這一創(chuàng)新型突破?
知識清單:
今曰關鍵詞
humanize : human我們者認識,"人類"的意思,后面加上-ize就變成動 詞,“使......具有人性"的意思,比如"讓人工智能人性化’'就是humanize AI。這個詞還有"使......有人情味"的意思,比如說"讓城市
生活更有人情味”就是humanize city。
lifelike :栩栩如生的、逼真的。
人工智能寶寶即將到來
今天的內(nèi)容來自于《彭博商業(yè)周刊》的封面文章《人工智能寶寶即將到來》,作者阿什利?范斯是一名商業(yè)專欄作者。
斯皮格伯格曾經(jīng)拍過一部電影《人工智能》,講是一個擁有人類外表的機器人男孩大衛(wèi),如何學習跟人類相處,融入人類社會,尋找愛的故事。
我們一般會覺得,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像蘋果手機的siri、亞馬遜的echo智能音箱,還是簡單而且機械的,跟真人差得很遠。不過這篇文章告訴我們,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fā)展,電影中的場景已經(jīng)離我們不遠了。
有人做出了一種人工智能寶寶,它在形象上已經(jīng)具備了人類的外觀,而且擁有和人類極其相似的大腦及神經(jīng)構(gòu)造,還能像人類一樣主動探索、學習,簡直可以說是人類的數(shù)碼版。
當某一天,材料科學足夠發(fā)達時,人工智能寶寶的系統(tǒng)就可以直接嵌入和人類外形 一樣的機器人的身體里,那些電影中的場景,什么機器人管家、機器孩子就都實現(xiàn)了。
這個技術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像人類一樣思考的人工智能
上面提到的人工智能寶寶就是BabyX ,它是新西蘭一家叫做"靈魂機器"的公司推出的3D虛擬化身,主導者是這個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馬克?賽格爾(Mark Sagar)。Baby X的形象來自賽格爾的女兒,非常漂亮可愛, 和真人嬰兒沒什么差別。
它可不是一個簡單的虛擬形象,在精致的面孔背后,是靈魂機器公司開發(fā)出的前所未有的虛擬神經(jīng)系統(tǒng)。Baby X的大腦結(jié)構(gòu)和運作方式完全仿照人類,包括大腦神經(jīng) 對外部刺激的反應。比如說,如果BabyX的虛擬大腦在受到外界刺激時釋放了虛擬的多巴胺、內(nèi)啡肽和血清素,她就會微笑。 這個過程和人類大腦的運轉(zhuǎn)過程極其相似。
現(xiàn)在,BabyX已經(jīng)升級到了第五個版本, 和人類的距離又近了一步。如果在她的面前放一個玻璃做成的虛擬屏,在這個屏上投射一個鋼琴鍵盤,你就會看到,BabyX 的反應和真人小孩是一樣的,它會用手在鋼琴鍵上亂彈。注意,這可是它自己主動 做出的行為,沒有人給它下這個指令。
當Baby X的手指按下鋼琴鍵時,軟件會把產(chǎn)生的聲波傳送到Baby X的生物模擬器里,觸發(fā)它聽覺系統(tǒng)里的聽覺信號。這樣, 當它按鋼琴鍵時,它的模擬大腦就會釋放出一些虛擬多巴胺,讓它感到快樂,繼續(xù)進行這種行為。這些過程結(jié)合到一塊兒, 就為它帶來了人類發(fā)現(xiàn)新事物,探索學習時的感受。
這個意義特別重大,賽格爾的目標就是讓Baby X無限貼近人類。
為什么要做虛擬的人工智能寶寶?
賽格爾這么做有兩個目的,
- 一是希望通過研究人工智能,弄清楚人類的大腦是如何運轉(zhuǎn)的,找到人類產(chǎn)生的情緒、欲望和思想的根源;
- 二是把這些原理傳授給電腦和機器人,讓它們更像人類。
賽格爾認為,人類和機器應該是一個合作共生的狀態(tài),如果真的想要利用人工智能,就得學會去和機器合作。
這一切的締造者馬克?賽格爾,他不是第一個研究人工智能的人,但他確實在人工智能領域前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這主要得益于他對交叉技能的使用。
交叉技能與創(chuàng)新
賽格爾的父親是一名鐵路系統(tǒng)分析師,母親是一名畫家。他的母親非常擅長畫人物肖像,賽格爾在他的母親身邊耳濡目染, 對一個人面部五官的特性認識很深。他自己在上學期間,為了環(huán)游世界,也曾經(jīng)通過給別人畫人物肖像來掙路費,這就為他后面的事業(yè)埋下了伏筆,讓他對人物面部的表情有著非常精準的把握和理解。
賽格爾先是在奧克蘭大學讀了一個工程學博士,之后又去了麻省理工讀了一個博士后。他在麻省理工的時候就和同事一起創(chuàng)建了人類眼球的數(shù)碼模型,這個模型精細到什么程度呢?外科醫(yī)生可以用這個模型來練習做眼球手術。
這個階段里,賽格爾學到的是在電腦上模擬人類的技術,這也為未來打好了基礎。 1998年的時候,好菜塢就找到他做人物合成特效,要求是最好看不出這些人物是電腦合成的。之后,賽格爾在這個行業(yè)做了十多年,其間他還憑借兩部我們非常熟悉的電影《金剛》和《阿凡達》兩度獲得奧斯卡獎。
所以說,賽格爾絕對可以算是人類面部表情的專家了。他既有藝術家的敏銳和對人 物面部的深刻理解,也有工程師的技術, 還有人物合成特效的行業(yè)經(jīng)驗。下一步, 賽格爾要做的就是把這些技能組合到一起。
2011,塞林格回到奧克蘭大學創(chuàng)立了動畫技術實驗室,致力于做出像人類一樣主動 學習、探索,和人類互動的人工智能。
之前的任何一段經(jīng)歷對于塞林格來說都是非常必要的。假如他不會畫畫,那他對人臉就不會有那么深的理解;如果說他沒有讀工程學,那他對技術就一無所知;而在電影特效行業(yè)的工作經(jīng)歷,給了他充足的機會去實踐。即使是BabyX,其實也是他在好菜塢工作的升級版,給那些虛擬的人物裝上人類的大腦。
所以,從塞林格的例子,你也能看到,把自己獨特經(jīng)歷,進行跨界結(jié)合,就會創(chuàng)造出獨一無二的技能和優(yōu)勢。喬布斯對于美學和產(chǎn)品的跨界追求,其實也是運用交叉技能的結(jié)果。
總結(jié)一下,人工智能的下一步,也許就是向人類無限貼近。促成人工智能巨大進步的馬克?賽格爾,充分整合了他不同的技能,最終實現(xiàn)了非凡的結(jié)果。對于這件事, 他是這么說的:科學家和藝術家看到的是 相同的世界,但是他們卻使用了不同的語 言和視角來描述它,他們說的都是對的, 萬物之間皆有聯(lián)系。他的這句話也給了我 們關于創(chuàng)新的1個新的思路。
本期金句:
科學家和藝術家看的都是相同的世界, 但是他們卻使用了不同的語言和視角來描述它,他們說的都是對的,萬物之間皆有聯(lián)系。
----《彭博商業(yè)周刊》
When scientists see the world and artists see the world, they are looking at the same thing, using a different language and viewpoint to describe it. But it’s all true. Everything is interconnected.
---- Bloomberg Businessweek
本期雜志:《彭博商業(yè)周刊》
世界頂尖商業(yè)雜志之一,報道美國和國際 商業(yè)界重要新聞,分析與評價管理、銷售、 金融、政策和商業(yè)趨勢。
下期預告:《BBC歷史》
十字軍東征是著名的歷史事件,是西方世界和伊斯蘭文明的第一次大沖突。今天回 看十字軍圣殿騎士團的興衰,我們又能從 中學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