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

今天,發現從臺式機Windows系統寫好的word文檔在Mac上打開以后,有一張圖片一直顯示不出來,字體還變了,因此,不太爽,所以,嘗試下了WPS for Mac,居然已經有內測版了,但是需要更新系統才能用。

于是,我費了十個g的流量,快兩個小時,把系統更新了,然后歡喜地打開WPS,圖片可以正常顯示,但是有點卡頓,并且不能輸入公式,不過,畢竟是內測版,希望正式版會改進。


今天,讀了很長一段《人類簡史》,提到最近兩百年,尤其是近幾十年,社會生產水平大幅提高,物質資料越來越豐富,但是人們的幸福感卻并沒有隨之變強。因此,探討了人類的幸福感到底是基于什么。歷史學家從來不會直面這個問題,他們只研究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反倒是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對人類快樂的源泉進行了探索。

大多數的歷史書籍強調的都是偉大的思想家、英勇的戰士、慈愛的圣人,以及創造力豐沛的藝術家。這些書籍對于社會結構的建立和瓦解、帝國的興衰、科技的發明和傳播,可說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是,對于這一切究竟是怎么為個人帶來快樂或者造成痛苦,卻是只字未提。這是我們對于歷史理解的最大空白之處。而且,現在是該補上的時候了。

下面,佛教給出來他們的觀點:

佛教與現代生物學和新世紀運動的相同點,在于都認定快樂不在于外在條件。但佛教更重要也更深刻的見解在于,真正的快樂也不在于我們的主觀感受。我們越強調主觀感受,反而就越感到苦。佛教給我們的建議是,除了別再追求成就之外,同時也別再追求那些感覺自我良好的心里感受了。


也難怪最近“佛系”這個詞這么流行,年輕人壓力太大,苦苦追求最后還是無果,反而感到焦慮,壓力山大。既然人們苦苦追求,社會飛速發展,但是個人的幸福感不增反減,那么,追求的意義又在于什么,不如不爭,不追。

但是,這也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那就是一定的物質基礎,即使不費盡心力去追求,也得保證不會餓死,甚至還要活得安逸。

有項耐人尋味的結論:金錢確實會帶來快樂,但是有一定限度,超過限度之后的效果就不那么明顯。所以,對于在經濟階層低層的人來說,確實是錢越多越快樂。

對快樂與否的影響,家庭和社群要比金錢和健康來得重要。這樣一來,我們就得考慮一種可能性。雖然過去兩個世紀間人類在物質條件上有了大幅改善,但因為家庭崩潰、社會失調,所以兩者的作用很可能互相抵消。如果真是如此,現在的人并不見得比1800年更快樂。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