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 齊桓公伐楚

文:鸞英

原文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師進,次于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于召陵。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何如?”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筆記

1.春秋五霸主要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本文所指的齊桓公就是春秋五霸之一,而本文中的楚王指的是楚成王,他的孫子就是楚莊王,即春秋五霸之一,所以此時楚國的國力亦是不容小覷。

2.管仲: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輔佐齊桓公創立霸業,是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成語“管鮑之交”就是說的管仲和鮑叔牙的友情。同時,他還開創了國營娼妓制度,曾被中國性服務業供奉為保護神。但是和商鞅改革的結局不同,管仲死后,他所倡導的政策也就被廢了,沒有任何體制遺產。

3.名言典故

風馬牛不相及

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防城以為城,汗水以為池,難眾,無所用之。



個人評析

1.《左傳》是魯國史官所寫,開篇寫齊國“侵蔡”、“伐楚”,鑒于古人對用字的嚴謹,覺得魯國對蔡、楚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按春秋時期諸侯分封,魯為公、蔡為侯、楚為子,處于最上層的魯國用“伐”字,似乎對稱王的楚國有蔑視之意。

2.作為大政治家的管仲在本文中有一段對話:“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此段足以顯現管仲對歷史的熟悉程度,召康公、姜太公之事,發生在周王朝建立之初,而此時是春秋時期,以此作為伐楚借口并說的堂而皇之,可見其諳于世故、能把無理說的有理。

3.齊桓公屯兵召陵,“陳諸侯之師”,和楚國使節屈完“乘而觀之”,先從陣勢上嚇唬嚇唬楚國,言語上卻是親切異常:“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何如?”更進一步“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軟硬兼施、驕橫霸道,一代霸主形象躍然紙上。但是已經屯兵,為何最后與楚盟約修好?我想五霸之一的齊國雖然國力強盛,但作為當時的楚國,實力也應該不容小覷,齊國伐楚,可能只是為了獲得諸侯的威望,但若真的只是為了威望就大舉興兵,似乎有不顧老百姓的生死之嫌。

4.齊國的兩位使者,各具特色但是都能見招拆招。第一位使臣面對秦國丞相管仲的無理,回答出:“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也是有些小小的霸氣。屈完面對霸主齊桓公,答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暗含齊桓公發兵是不義之師,定不能全勝而歸,不卑不亢、不為其威武所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