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本書-10-《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思維的變革》-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
早上左手的小米手環會輕輕震動把我鬧醒,然后將我昨晚的睡眠質量-深睡眠-淺睡眠的時間區數據上傳到手機端,我看到提前放假回到鄉下之后,每日睡眠時間雖然變長,但是深淺睡眠比率沒有變化。
打開kindle,亞馬遜跟我最近的看書類型推薦了基本特價書,我發現跟我在看的書方向都差不多,心血來潮就一鍵下訂單了又買了幾本。
在百度搜點資料,檢索出來的頁面,都是一些充氣娃娃之類的東西,都怪老張,兒子成年了,昨天讓我幫忙搜什么“成人禮”這下好啦!
蘋果手機一直在后臺記錄我常去的地方,手機里的APP也在后臺記錄的GPS數據,訪問著我的相冊和通訊錄。我下載的每一個軟件就算刪除,在Apple云端,也還是貼心的幫我保存了起來。
淘寶推出了【我這十年】,我看得到了它記錄了我每一次消費,還給我做出了雷達圖;前幾天,淘寶自己的芝麻信用評級系統也上線了,用得還是我自己這些年的消費和點擊記錄。
同事在犯愁怎么去相親,我告訴他,你只要有對方的手機號,你就可以機會得到她的QQ,微信,微博賬號,并在不加對方為好友的情況下,查看對方的長相,生活習性——在見面前了解這些,就是大數據挖掘。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你要知道,其他的生活APP,消費APP,社交APP,信息APP都是基于手機號和QQ號注冊的,你很容易找到對方在互聯網上留下的印記。
以上者一點點這就是大數據時代,它不是開始,它已經存在很久了!
“假如要你對文廣所有數據(電視,電臺的微信、微博粉絲;收聽/收看率;[一起ZJ]公眾號粉絲;壹周刊/讀者俱樂部粉絲、【文廣購物】客戶··· ··)進行收集,分析,你該怎么呈現哪些數據?又能幫助企業得到哪些好處?”
“現有制造產線積累的大量數據,我們能提供什么給決策層?”
“大數據時代最重要的是技術還是思維方式?外行比內行更有優勢?”
“大數據的安全性怎么保證?多維度的數據環境,還有隱私可言么?”
《大數據時代》是一本科普類的書籍,作者在闡述每一個觀點的的同事,都會引用現有的案例進行解釋,亞馬遜,谷歌,微軟,Facebook,Twitter等互聯網公司如何利用自身提供的免費服務得到大量數據,然后將其轉化為生產價值。而我們,作為互聯網的消費者,你的一舉一動都在上傳,都是被存儲被分析,而你什么都阻止不了。
有趣的是,如果站在服務方的角度,互聯網時代,得用戶者得天下,而企業的估值也正是根據客戶數量來的,比如一個客戶值100塊,你有10萬的客戶群,A輪就能拿到1000W——!那問題來了:當你有10W的用戶行為數據時,你會做什么呢?
還好,書本沒有教你怎么做,而是告訴你哪些可以做。如論是作為消費者還是作為服務商,你都能從書中得到啟發。
寫完這邊書評前,我微信的小米手環公眾號發了一個消息,我今天步行了9788步,完成了我的體重應該達到的運動指標,看到自己在7位小米好友中排名第1之后,我默默的為他們都點了贊。